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啟德機場歷史檔案展(二)

政府檔案處正舉辦啟德機場歷史檔案展地點在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二樓




展覽就是在這約400尺的細小展覽廳展品當然來自過去政府的檔案紀錄,包括舊相片。不過 ,數量並不太多。有歷史性,但可觀性及規模不足。我相信可以展出更多珍貴的政府檔案。現場不可以拍照我是偷偷拍回來




一些資料安排放在政府檔案處的網頁上不論在現場或在家中都可以上網查閱

1930年最早期的機場平面圖以當時的飛機當然不需要長跑道。機場北面的西貢道(Sai Kung Road)是由九龍城南面九龍城警署對出一直至新九龍內地段132號政府在1922年5月5日刊憲命名西貢道大約是今天的太子道東。機場左方是英國皇家空軍的建築物,當時機場是民用軍事兩用。到二次大戰後才將軍用機場搬到錦田石崗軍營


1943年日治時期為擴建啟得機場而對附近居民進行房屋住戶登記


1969年地圖中啟德機場左下方紅色圍繞的位置就是原來的宋皇臺位置
香港歷史檔案大樓可惜政府沒有檔案法有不少政府檔案無故消失或公眾未能查閱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香港島筲箕灣筲箕灣道


筲箕灣道(Shau Kei Wan Road)是香港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西灣河及筲箕灣,西接英皇道及康山道,東接筲箕灣東大街及柴灣道。長約1200。道路沿昔日海岸線而建,連接柴灣與筲箕灣一帶交通。在1980年代東區走廊通車前,是東區往灣仔及中環的必經之路。亦是香港電車路線的一部份。筲箕灣道從前亦被稱為筲箕灣西大街,以對應位於筲箕灣東面的東大街。

 

(註:筲箕灣的英文最初是 Shaukiwan,轉變成分開成三個文字的 Shau Ki Wan, 最後定為今天的Shau Kei Wan)

 

筲箕灣一直是香港島一個有不少居民聚居的地方。1871年的政府人口調查顯示,筲箕灣這漁村落有2360(男性1666人,女性694),佔全香港(當時英國已取得九龍半島)人口2%英國佔領香港,184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已開始修建一條道路沿海岸線連接銅鑼灣及筲箕灣的道路。到了1880年代,因應太古公司開發鰂魚涌成為工業區,便把該道路擴闊,並命名為「筲箕灣道」。由於香港人口增加,對魚類的需求亦日漸增加,所以筲箕灣逐漸由小漁村發展成大漁村,亦有不少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在此居住及進行商業賣買。自此,帶動筲箕灣人口的增加,由1881年的3274人增加至1891年的6669人。1911年筲箕灣人口更增至17717人(其中6440人為水上漁民)。當時的筲箕灣道包括現時的銅鑼灣道、電氣道、英皇道東段及筲箕灣道。當時的筲箕灣道為當時港島東的主要通道。

直到
1935年,英皇道通車之後,筲箕灣道才縮短至西灣河及筲箕灣一帶。



從筲箕灣愛秩序街行人天橋上向西望向筲箕灣道(2011年拍攝)

從柴灣道望向前方的筲箕灣道

從筲箕灣道與柴灣道交界望向明華大廈及聖馬可中學學校已經遷往筲箕灣愛秩序灣愛賢街18號。

從愛秩序灣道交界望向筲箕灣道東行(1990年代)

從海寧街外的筲箕灣道向西北方望(2011年拍攝)
從海寧街外的筲箕灣道向西北方望(1950年代拍攝)


從西灣河街市及西灣河文娛中心外的筲箕灣道向西望(2011年拍攝)
從舊西灣河街市(左)外的筲箕灣道向東望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電影昂山素姬 The Lady 與愛情


剛上映了電影昂山素姬。故事講述她參與緬甸民主抗爭的事跡。


1947
年,她的父親昂山將軍為了緬甸獨立而與英國談判,同年卻為政敵所暗殺。1960年,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與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阿里斯(Michael Aris
),婚後育有兩個孩子。她及後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


1988年,昂山素姬(楊紫瓊 )從牛津回到緬甸,探望病危的母親。適逢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爭取民主改革之聲不絕於耳,昂山素姬組織並領導全國民主聯盟,迅速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對軍政府造成極大威脅。翌年,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將昂山素姬軟禁,她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以換取自由的條件,自此與丈夫阿里斯(大衛杜里斯 David Thewlis )和兩名兒子骨肉分離。


1997年,阿里斯患上癌症,但緬甸政府禁止讓他進入緬甸,只批准昂山素姬前往牛津陪伴丈夫。昂山素姬面臨兩難決擇:一旦離國,她可能永遠不能返回緬甸;若留守緬甸,她則不能見丈夫最後一面。在家庭與國家之間她只能選擇其一,昂山素姬為了人民的自由,甘願放棄自己的自由,為了顧存大局,她與病危的丈夫天各一方,但二人的愛卻從沒息止,直至最後一刻……


 




故事並沒有太多著墨於講述緬甸的政治、政府對示威者及反對派的鎮壓、昂山素姬的民主理念,反而故事從一位政治抗爭者面對國家的前途與家庭及丈夫愛情的取捨作了深刻的描述,與此同時亦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女強人」背後男人那種默默的支持和行動,包括為她爭取大國的政治援助、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即使自己忠癌症在世時間不多亦以妻子理想為先。在這個情人節除了講追求愛情的電影,有那種男女的愛比這更逝水長留、刻骨銘心呢?我會建議大家在情人節看這部電影,感受甚麼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楊紫瓊在電影的扮相較即將上畫,講述戴卓爾夫人的鐵娘子更維肖為妙,為了模仿昂山素姬的瘦弱身段,楊紫瓊刻意減肥22磅,令臉頰看來更尖削,並於2010年獲准到仰光探望仍被家居軟禁的昂山素姬,透過對話和觀察,了解對方的談吐語調和肢體動作,加上開鏡前閱讀多本有關她的著作,自然形神俱似。角式恰如其份表現出昂山素姬一份內斂氣質,做大事人的冷靜、勇敢、堅持。故事大部份是描述她與丈夫 Michael Aris 的故事,故事寫得不錯,令我想起女強人背後默默支持的男人,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德國總理默克爾。不少人的焦點反而放在楊紫瓊而不是男主角。事實上他的演繹使這部電影成為一部不平凡的愛情小品電影





電影昂山素姬 The Lady 與愛情


剛上映了電影昂山素姬。故事講述她參與緬甸民主抗爭的事跡。


1947
年,她的父親昂山將軍為了緬甸獨立而與英國談判,同年卻為政敵所暗殺。1960年,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與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阿里斯(Michael Aris
),婚後育有兩個孩子。她及後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


1988年,昂山素姬(楊紫瓊 )從牛津回到緬甸,探望病危的母親。適逢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爭取民主改革之聲不絕於耳,昂山素姬組織並領導全國民主聯盟,迅速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對軍政府造成極大威脅。翌年,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將昂山素姬軟禁,她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以換取自由的條件,自此與丈夫阿里斯(大衛杜里斯 David Thewlis )和兩名兒子骨肉分離。


1997年,阿里斯患上癌症,但緬甸政府禁止讓他進入緬甸,只批准昂山素姬前往牛津陪伴丈夫。昂山素姬面臨兩難決擇:一旦離國,她可能永遠不能返回緬甸;若留守緬甸,她則不能見丈夫最後一面。在家庭與國家之間她只能選擇其一,昂山素姬為了人民的自由,甘願放棄自己的自由,為了顧存大局,她與病危的丈夫天各一方,但二人的愛卻從沒息止,直至最後一刻……


 




故事並沒有太多著墨於講述緬甸的政治、政府對示威者及反對派的鎮壓、昂山素姬的民主理念,反而故事從一位政治抗爭者面對國家的前途與家庭及丈夫愛情的取捨作了深刻的描述,與此同時亦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女強人」背後男人那種默默的支持和行動,包括為她爭取大國的政治援助、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即使自己忠癌症在世時間不多亦以妻子理想為先。在這個情人節除了講追求愛情的電影,有那種男女的愛比這更逝水長留、刻骨銘心呢?我會建議大家在情人節看這部電影,感受甚麼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楊紫瓊在電影的扮相較即將上畫,講述戴卓爾夫人的鐵娘子更維肖為妙,為了模仿昂山素姬的瘦弱身段,楊紫瓊刻意減肥22磅,令臉頰看來更尖削,並於2010年獲准到仰光探望仍被家居軟禁的昂山素姬,透過對話和觀察,了解對方的談吐語調和肢體動作,加上開鏡前閱讀多本有關她的著作,自然形神俱似。角式恰如其份表現出昂山素姬一份內斂氣質,做大事人的冷靜、勇敢、堅持。故事大部份是描述她與丈夫 Michael Aris 的故事,故事寫得不錯,令我想起女強人背後默默支持的男人,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德國總理默克爾。不少人的焦點反而放在楊紫瓊而不是男主角。事實上他的演繹使這部電影成為一部不平凡的愛情小品電影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渣甸山金文泰道

金文泰道 (Clementi Road) 位於香港島渣甸山,連接睦誠道至畢拉山道。它的名字是紀念第17任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任期:1925年11月1 日至1930年2月1日)

金文泰道是香港很少數的街道混合行車道路及純只供行人使用的行人路由睦誠道至聖公會幼稚園一段金文泰道是石級路,車輛不能駛入。

金文泰道的石級


金文泰道的石級


金文泰道的石級路與行車路交界



金文泰道的聖公會幼稚園(畢拉山)內地段7833號界石



金文泰道的聖公會幼稚園(畢拉山)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
2011615日已批准就香港聖公會於下亞厘畢道地段(中環地段)的契約修訂及香港聖公會於畢拉山金文泰道另一地段(畢拉山地段)的原址換地徵收象徵式地價,以促成落實香港聖公會寓保育於發展的項目。該項目將保育中環地段內全部四幢歷史建築。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有關批准顯示了政府對文物保育的承擔,而香港聖公會的項目亦代表了在保育歷史建築與非政府非牟利機構的發展之間的平衡。

 

根據該項建議,香港聖公會將保存中環地段內全部四幢歷史建築,並興建兩幢新建築物,以滿足香港聖公會額外的用地需求,提供各種宗教及社區服務,包括一座教堂及作宗教用途的地方以及相關的附屬設施、一所幼稚園、醫療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及推廣環境保護和認知的設施。
為降低中環地段的整體發展密度以致不會對歷史建築造成不利影響,香港聖公會將把中環地段部分原有用途和原擬透過重新發展該址以容納的新用途遷往香港聖公會的畢拉山地段。畢拉山地段將提供的服務及設施包括一座作神學及其他教育相關用途的大樓,內設附屬宗教設施、一座附屬宿舍,及一所幼稚園。

 

不過在往後的地區諮詢受到不少渣甸山的居民反對,現時計劃仍未能開展。



畢拉山道111號高級公務員政府宿舍對出的金文泰道

從畢拉山道交界望向金文泰道
港督金文泰爵士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啟德機場歷史檔案展(一)

香港擁有世界其中一個最繁忙的機場。未有赤臘角機場前,一直使用位於九龍城的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它在1930年正式啟用,並有一段時間英國皇家空軍同時使用機場作空軍機地。機場在199876停用。政府檔案處現正舉辦啟德機場歷史檔案展,通過收藏在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的歷史檔案、圖則和照片展示啟德機場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和外貌。


1960年的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市民可前往九龍觀塘翠屏道十三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二樓的展覽廳觀賞這個免費開放的展覽。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渣甸山金督馳馬徑



金督馳馬徑(Sir Cecil's Ride)是香港一條郊遊路徑和街道,位於香港島東區渣甸山至北角的山麓,以第十七任香港總督金文泰命名,相信是他於在任時曾經常在這條道路騎馬郊遊而得名。

 

金督馳馬徑全長9公里,西面為黃泥涌峽大潭水塘道,經過渣甸山、畢拉山和寶馬山,東面則可達鰂魚涌柏架山道。其中渣甸山至畢拿山石礦場一段,已變成了雙線行車道路畢拉山道的一部份。

 




渣甸山與黃泥涌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保衛戰曾是英軍及加拿大軍與日軍激戰的戰場。因此一段金督馳馬徑被建成黃泥涌峽徑,有一些軍事遺跡
















近大潭水塘道雅柏苑一段金督馳馬徑被建議成樹木研習徑




由晨運人士興建的金督園

由畢拉山道望向金督馳馬徑

原是金督馳馬徑的雙線行車道路畢拉山道向前通往警察爆炸品處理課及畢拉山靶場

警察爆炸品處理課外一段柏油路金督馳馬徑以通往無線電發射站

一段柏油路金督馳馬徑



一段柏油路金督馳馬徑的分仚路



一段柏油路金督馳馬徑向前通往無線電發射站


一小段建有雨水渠的金督馳馬徑向前一直通往北角寶馬山和鰂魚涌



柏架山交界的金督馳馬徑





金文泰爵士 (Sir Cecil Clementi187591194745),年青時就讀讀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在大學期間,金文泰修讀了古典文學與梵文,而且表現十分出眾。

 

他是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同時也是知名「中國通」,早年加入香港殖民地政府供職,在1901年,金文泰獲委任為助理總登記官,以協助時任輔政司駱克爵士對在1899年接管的新界地區進行人口登記。但到1902年,他被借調到印度政府工作。在1903年,金文泰復被短暫調往廣西,以參與當地的飢荒救濟工作。未幾,金文泰在同年調返香港,到田土廳出任助理田土註冊處處長兼巡理府,主事土地登記;後來又在1907年改任助理輔政司兼立法局執行秘書,並曾於1909年前往上海出席國際鴉片會議。至1910年,金文泰出任時任護督梅含理爵士之私人秘書,不久更在1911年至1912年升任署理輔政司,並且同時兼任了行政、立法兩局議員之職。

 

1913年,他被改派到英屬蓋亞那出任輔政司。後至1922年,金文泰復改調至錫蘭出任輔政司。至1925年成為香港總督。文泰任內十分積極於社會基建的發展。其中在醫療衛生方面,他除了主持了重建貧民區之工作,改善衛生情況外,他任內更興建了九龍醫院,以及計劃在薄扶林興建規模浩大的瑪麗醫院,去應付和滿足需求日增的醫療服務。此外,金文泰又於1929年成立醫務衛生署,著手消除區內的風土傳染病,最終鼠疫得以在他任內絕跡於香港,而瘧疾一類常見的熱帶傳染病也得到有效的控制。

 

金文泰任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是他對中文教育之貢獻。仔愛好中文,熱愛中國文化,於是在他的提倡下,香港大學於1927年設立了中文系,並以前清遺老賴際熙與區大典等翰林教授經典。然而,由於當時新文化運動乃中國大陸的主流思想,結果港大設立中文系一事遭到了魯迅一類反對封建禮教的文人學者大力抨擊。他任內又在192631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官立漢文中學,並以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至1928年,金文泰又頒布了《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國民政府採用相同的「六三三」學制。

 

在交通方面,金文泰一直也很重視對外航空交通的發展潛能,因此他在1928年決定讓政府接辦位於九龍的機場,並以該處土地的原持有人何啟爵士和區德的名字,將之命名作啟德機場。

 

他在1930年調任海峽殖民地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