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2011尖沙咀聖誕繼續熱鬧





i-Square 的朱古力聖誕樹




 


1881的聖誕節佈置繼續是馬車








 


k-11 商場喜愛放置藝術品。今年聖誕節佈置以名畫作主題發揮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赤柱聖士提反書院(一)




聖士提反書院(St. Stephen's College是一所香港的基督教直資男女中學,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東頭灣道22,佔地面積約150,000平方米,為香港面積最大的一所中學,亦是香港少數寄宿學校之一,多座校舍被列為歷史建築。學校於1903年創校,當時只有6名宿生和1名走讀生就讀20112012年度,學校有多達1200名學生就讀。現任校長為楊清女士 聖士提反書院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因為科技與及思想上的落後而飽受西方列強欺壓,一群香港知識份子深明救國需由教育入手,遂計畫建立一所書院。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及巔南大學教授劉智鵬博士更認為,由於當時政府只開辦中央書院,不論家庭富貧孩子都有機會入讀,未能滿足冒起的華人富豪階層希望有純粹為自己子弟提供教育的學校,接受英式教育,訓練成為「紳士」階層。1901年,包括何啟、曹善允博士等八位香港商人及知識份子致函殖民地總督建議成立一所英文書院為本地華人子弟提供教育。由於政府拒絕接納有關建議,他們於是轉向聖公會尋求協助,這促成了1903年聖士提反書院的創立。

何啟爵士




曹善允博士
由於當時香港並沒有教育條例規管學校運作,學校以法人的形式在英國進行註冊,並有英國的視學官到港作評核教學質素。建校之時,校舍位於西營盤般咸道今香港大學所在地,並於
1924年至1929年短暫遷往薄扶林。1923年,書院獲得政府批出赤柱一塊地皮以建立新校舍(今書院所在地),1928427舉行動土儀式,邀得當時的殖民地總督金文泰爵士出席。1930年,學校主樓建成,由署理港督修頓爵士揭幕。學校的規格是正式中學,畢業生是可以直接考進大學。

 

在第一屆的學校畢業禮,出席的港督盧押便提出成立香港大學並鼓勵畢業生投考。學校人才輩出,有稱為東方的依頓(Eton of the East)。依頓是英國的貴族名校。由於東南亞地區/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很慢,不少孩童都到聖士提反書院就讀,以便再進入港大讀書。據學校表示,高峰期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是來自東南亞的兒童。這情況直至由1967年香港暴動,香港政局不穩,東南亞的男童到聖士提反書院入學人數大減,所以反映出在1968年學校改變為男女校。



開幕已經存在的H型書院大樓。2011年已列為法定古蹟。


奠基石。


學校開幕紀念碑
學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治時期用作外國平民的集中營。日本戰敗後,由於校舍損毀嚴重,書院未有馬上恢復運作,在維修的同時政府租用了校舍作為臨時警察訓練學校。書院於1947年重新運作至今。

聖士提反書院於1968年起由男校轉為男女校並由1970年起轉為津貼中學2008年起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學校同年在校內設立了一條古蹟徑,介紹校內的歷史及建築物



葉敬平樓。他多年來擔任校監、校長和宿舍舍監。一樓是校長及副校長辦公室。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大坑與浣紗街



浣紗街 (Wun Sha Street) 位於大坑,連接銅鑼灣道。


從銅鑼灣道望向浣紗街。街道佈置是迎接大坑舞火龍。(2011年拍攝)



平日的浣紗街。中央山上的住宅大廈是位於大坑徑的名門。(2011年拍攝)




浣紗街仍有一些有牌排檔繼續營業。

開埠早期的銅鑼灣道原是筲箕灣道其中一段,對出便是銅鑼灣海面。該處原為一條有水由山上流至山下的溪流,它匯合南面的畢拿山各條支流,流進維多利亞港。由於該處下游聚集不少洗衣工人清洗衣物,為了放便工作,自然把溪流的石塊移走放在一旁,久而久之形成一條「大坑」。本港開埠初期,大水坑兩旁
(即現時的浣紗街近蓮花街附近)聚居過千名客家人) ,自稱大坑村村民。所以該處一帶一直以來稱作「大坑」。

 

20091123東方日報有相關報導:居住在大坑村逾八十年的林婆婆,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便在水坑旁賣糯米飯,當年逸事她娓娓道來:「依家嘅浣紗街近光明台位置,喺四、五十年代時係大水坑上游,有好多個『番衣氹』。『番衣氹』係面積約半個泳池大嘅水氹,嗰度水流急速,加上上面有瀑布飛瀉,好似自動水龍頭,好多村民,甚至附近洗衣公司職員,攞埋客人啲衫嚟呢度洗,再拎住支棍『扑扑扑』打衫,打走污垢。」

 

因水氹水質清澈,除作「番衣氹」,亦是泳池,每逢夏日,便有很多村民到來游泳消暑,但由於氹水深,經常有泳客遇溺死亡。「後來村民請咗位法師嚟開壇作法,仲喺現時嘅浣紗街,立個『喃嘸阿彌陀佛』碑嚟鎮住,意外真係少咗好多。」林婆婆說:「大水坑後來變為排污系統嘅一部分,大坑就變了大水渠。而村民就將食物殘渣、污水、垃圾都倒晒落渠。」

 

1899年的政府工務局報告可以一窺當時大坑的情形:大坑河道 (Tai Hang Stream) 的底部多年來用作洗衣工人工作之用。他們建造粗糙的盛水缸,亦把河道的石塊移至河道旁邊。盛水缸建在河道不同高度,於是污水由上向下流,而下層便會聚集了污水。清水不能流到最底層。於是政府在河上的水堤以下建造水堤,並在該水堤以下設有一列完善建造的清洗池。水堤以上嚴禁進行清洗物件的事,以碓保清水可以供應清洗池。清洗池共20個由石及磚加上水泥建造,去水亦有適當安排。這安排是為了清潔衛生。


 5060年代仍未完全覆蓋的浣紗街大坑明渠。右邊山坡是寮屋區,今天早已清拆及在更右的地方興建了勵德邨及勵德邨道。


今天由大坑道光明臺望向浣沙街。中央遠處是九龍尖東。(2011年拍攝)


1966年大坑在暴雨後發生水浸。白色尖塔是舊的虎豹別墅。
1960
年代政府在該處築路,而由於一直有人在該處洗衣物,故以幽雅的文字稱作浣紗街。初期浣紗街仍留有水溝,後來才密封成今天的模樣。而皇仁書院旁的後巷是一石橋懸於「大坑」,不過自2011年渠務處進行渠務工程圍封該處,點點大坑的歷史憑證也告消失。我在年中學階段,有幸看過那小小的水溝。


在中華遊樂會旁的小巷正進行大坑明渠覆蓋工程 


灣仔區議會在
2011年通過在原「大坑」設置資訊版6塊,介紹大坑的歷史,包括大坑舞火龍。展版主要物料是搪瓷,以金屬支架承托,工程費約$500,000。預計在2012
年年中完成。城市的發展令不少有歷史價值地標消失,實在可惜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學找歷史:棉花路及聖保祿機構




棉花路。右邊是聖保祿醫院擴建地盤。(2011年拍攝)


棉花路(Cotton Path)是位於灣仔區銅鑼灣的一條單向東行的街道。它連接東院道及加路連山道。怡和洋行發展銅鑼灣一帶,除了有碼頭貨倉,經營航運和外貿外,亦投資發展本地工業。其中一種是1899年開始營運的棉織漂染廠 (Hong Kong Cotton-Spining, Weaving and Dyeing Co.)1914年工廠因不願面對劇烈的競爭,決定轉往上海經營,於是工廠決定出售物業,包土地及廠房。保羅.遮打爵士在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搬遷該會在跑馬地營運醫院計劃的贊助人及「保護者」。他購入灣仔的物業,並幫助修女們以一個合理價錢,獲得銅鑼灣的廠房。於是醫院背後後留下了一條棉花路作為昔日棉織企業的遺蹟。

 

早在1848912日,四位聖保祿女修會的修女奧古斯.嘉萊修女(Auguste Gallois)、佳播.祖賓修女(Gabrielle Joubin)、雷絲.莫斯修女(Louise Morse)及雅芳善.科嘉修女(Alphonsine Forcade),由曾任天主教香港宗座代監牧的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狄奧多.奧斯定.科嘉(Theodore-Augustin Forcade)主教帶領來到香港進行服務。

 

她們最初在灣仔山邊一茅屋居住,地點就在前天主教墳場外(後來墳場遷往跑馬地現址)。這是香港政府發給天主教會的第二塊地,第一塊在中區。七個月後,在同區近堂區教堂的地方,為修女找到較佳的居所。修女們首先的工作是拯救被遺棄的嬰兒。為了收納更多兒童,於1851年,科嘉主教在離開香港前,為修女們在皇后大道東獲得一較大的房舍。房子是英式住宅,在皇后大道東海旁地段第2324號。這是他代法國「聖童之家」向裴神父(Fr Feliciani)購入。由於聖童之家不能在香港有物業,因此以聖保祿女修會的名義購入該地。當時香港不少女孩不是賣給富家作妹仔或妾侍,就是女棄嬰被收集並賣到妓院。於是修女們立即展開拯救棄嬰行動。修女的工作受法國聖童之家支援,於是香港的第一個機構亦稱為「聖童之家」(Home of the Holy Childhood)。由於修女的工作不斷增多,需要的經濟支援也越大。修女開始教授法文、售賣物品、籌款及出售孤兒的針織手工藝品等。女孩到一定年齡,神父會為她們安排與天主教男青年結婚。

 

1851年修女們遷至近灣仔海旁的較大建築物時,已開始為孤兒提供教育的服務。早期香港天主教會只為中國兒童開辦學校,於是修女亦有為歐籍兒童提供教育。由於交通不便,天主教會亦容許修女收納寄宿學生。1902年學校轉為一補助學校。學校法文部於1926年關閉,但法文仍被保留為一科目。

 

孤兒院也酌量收容傷殘人士,設立「仁濟之所」(Almshouse),教授他們特殊技能聾啞的人學習以一套香港特有的手語。

 

1880年,聖童之家房舍已日漸殘舊及擠迫。擴充樓房是需要的。修女們努力籌款,款項足以與建大一倍的房子。

 

1894年由於發生鼠疫,令灣仔這「庇護之城」收容了很多棄嬰、孤兒、傷殘、老弱,都需要醫療及藥物,於是促使今天的聖保祿醫院成立。189811日正式啟用,人稱「法國醫院」。

 

終於19世紀未,聖童之家容量到達飽和,雖有灣仔填海,該區活動範圍仍然擠迫繁忙。終於1903817日政府給予跑馬地原是華人墳場的地方。經過緩慢的工程,終於在1907年聖誕節進行搬遷至稱為「加爾瓦略山」的新居所(即今天黃泥涌道的聖保祿中學、小學)

 

由於電車在1904年通往跑馬地,嘈音影響病人療養,加上醫院亦空間有限,在巴黎外方傳教會總務金神父(Fr Leon Robert)再三要求搬遷下,於是遷往現時銅鑼灣道及棉花路的位置。


 


聖保祿醫院。(2011年拍攝)

廠房改裝在
191412月開始。1915106日舉行賣物會,慶祝孤兒院喬遷之喜。1916年學校也在翻新的工廠開幕。最後遷離灣仔是醫院。1918324日醫院由師主教祝聖。灣仔的物業售予置地公司,發展成蘭杜街和晏頓街。名稱來自怡和洋行兩位大班的名字:David Landale Charles Edward Anton

 

聖保祿學校

最初灣仔聖童之家的學校,包括中文、英文和法文三個部門。1915年遷至銅鑼灣,修女給予一個新名字,稱為「聖保祿機構」。1920年時,學校正式稱為「英法學校」(Anglo-French School)。戰後,改稱為「聖保祿學校」(French Convent School)1955年才把英文校名改為St Paul’s Convent School,一直沿用至今。


 



基督君王小堂

除了學校及醫院外,亦有一座聖堂,即今天的「基督君王小堂」。這是在搬遷的計劃內,不過在1928年香港宗座代牧恩理覺主教反對,擔心建築費高昂而不願批准。後考慮到傳教工作的需要,他建議建造一座較廉價的建築物以達目的。1928724日恩主教主持聖堂的奠基石祝聖典禮。兩年後,宏偉的基督君王小堂落成。正祭台為意大利雲石,獲友人的捐贈,法國藝術家加以雕刻。威廉.賈納先生(William Gardner)贈予一座雄偉的耶穌聖心像,他的兩個女兒亦是聖保祿修會的修女。英法學校的聖母孝女會(Children of Mary)則贈送聖母無原罪雕像。1930510日上午舉行新聖堂祝聖及奉獻禮,下午舉行感恩祭,由中國貴陽宗座代牧、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施恩主教(Francois-Lazare Sequin)主禮,另外參與的不少於6位主教。聖堂由於是私人物業,故不開放給公眾使用。不過由於天主教徒日多,縱使香港主教的請求,亦沒有被批准教徒可以入內參與感恩祭。主教只好發出通告,表示修道團體在那兒開會、神修退省或轉衣發願禮儀另作別論。








要到
1961年在聖瑪加利大堂容榮達神父要求,容許主日用聖堂作特別的兒童彌撒。後來在主教及修會同意下,獲准在聖堂為信徒舉行主日彌撒,不過卻不可以舉行婚禮。不少教區及教會機構慶典亦借用該教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孤兒院及聖堂亦用作收容傷兵,有瑪麗醫院的醫護人員及英藉軍官加入駐守。在1945年時美軍戰機空襲,誤中該處的建築物,奪去50人性命,包括6位修女,不過聖堂卻沒有絲毫損毀。在600人失去居所下,部份修女及孤兒曾透過澳門主教協助,到澳門嘉諾撒修會及天神母后修會暫住達11個月之久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由政府大球場至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 (Hong Kong Stadium) 本地人俗稱「大球場」,位於掃桿埔東院道55號,前身為政府大球場。

掃桿埔原本是埋葬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死難者之地。此外,當地的咖啡園早年還有一個天主教墳場。其後港府把該處之白骨墳冢遷往今香港仔華富邨附近的雞籠灣。清理過掃桿埔後,於現址興建政府大球場。
 

政府大球場於1952年開始興建,於1955年落成啟用,可容納28,000人,看台分為東、西、南(俗稱「大鐘底」)及場館,最初只有西看台中央部份建有頂蓋,其後東看台亦於1978年加建頂蓋。大球場見證了1960年至1970年代香港足球史光輝一頁。當時每逢聯賽大戰,大球場都會全場爆滿,掛起紅旗,買不到球票的球迷,會攀上大球場後面正民村附近的山坡,觀看球賽。

 

政府大球場是當時香港最重要的運動場地,大球場重建前設有沙地跑道,因設計上只著眼於舉行足球賽事,田徑跑道為450,較正規的田徑場長50,但也有不少學界與中學的陸運會皆在大球場舉行。



1960年代政府大球場
政府大球場重建計劃於1991年首季動工,動工期間的草地及看台仍然能使用,如1993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就可以在動工期間的政府大球場進行。重建後,政府大球場被重新命名為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可容納40,000人,球場場館分三層,座位種類分為主層座位、高層座位、廂房座位及輪椅座位。場內的各層大堂設有多間特許經營食肆。球場上蓋為一對拱頂,覆蓋東西看台,在兩邊形成一個「碗」形座位圈,足以遮蓋場內75%的座位。




2011年香港大球場





2003年太空人楊利偉在香港大球場的訪港歡迎活動



政府原希望香港大球場可作為演唱會的舉行地點,為大球場帶來租金收入。可是由於噪音問題,被鄰近居民不斷投訴,政府需規定場地發出的噪音水平,令場地不能作演唱會之用,使大球場收入大減。自歌手譚詠麟於199442224日舉行的「譚詠麟'94純金曲演唱會」後,一直未有歌手在大球場舉行演唱會。



直到近年康文署動用近
1000萬元,大力改善大球場的音響系統後,許冠傑才在20071217舉行一場演唱會,但音響質素仍然備受批評。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銅鑼灣東院道



東院道(Eastern Hospital Road),是銅鑼灣南部掃桿埔的一條道路,因東華東院而得名。 與東院道相聯的街道有銅鑼灣道、嘉寧徑、棉花路、大球場徑及加路連山道。政府在1931710日刊憲命名東院道。


從銅鑼灣道交界望向東院道(2011年拍攝)在東華東院之前,灣仔區內的第一所華人醫院,是一間只有十張病床的醫院,名為集善醫院,它是由街坊籌集善款開辦,位於皇后大道東。 1911年,該醫院由東華三院代為管理。 及後,東華總理為改善服務華人的醫療設施,決議建東華東院,適逢1918年歐戰,1920年代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所以此項目要待1929年始能建成。 開幕於1127,由港督金文泰主持。 而其必經之路,東院道由此得名。



東華東院  (2011年拍攝)




醫院內放置了慈善家鄧肇堅爵士的頭像。(2011年拍攝)


 


紀念鄧肇堅爵士捐款改善東華東院及加設隔離病房的牌匾。 (2011年拍攝)


1918226馬場大火後,這數百屍體及殘肢主要葬於掃桿埔山上荒廢的咖啡園。而當時運送屍體經聖保祿醫院旁的山路運上掃桿埔山上咖啡園的運屍山路,便是現在的東院道但當年還沒有名稱。該處正式英文名稱一直名為:Caroline Hill Cemetery。直至1928年東華東院在該處落成之後才被命名為東院道。

 

咖啡園的由來真是與種植咖啡有關。有位商人從事咖啡貿易,由於見香港入口咖啡,不如在香港種植咖啡。於是他在加路連山山坡闢地種植咖啡,但是由於收成欠佳,最後不再種植。咖啡園亦已荒廢。




東院道亦是一條學校街這是其中一間: 何東中學
何東中學於1953年由已故何東爵士捐款創立,最初名為何東女子職業學校 (Ho Tung Technical School For Girls), 1970年學校中文名稱改為何東官立工業女中學。創校初期只有205名學生,到1983年已發展成熟,擁有正校、分校兩座校舍。

校園寬敞幽靜,正校及分校坐落於嘉寧徑兩旁,有禮堂 3 個、操場 2 個、課室 28 間、科學實驗室 4 間、科技與生活室 2 間、美術室 2 間、音樂室 2 間、醫療室及輔導室各 2 間;另有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家政室、服裝與設計室、陶藝室、英文角、多媒體語言學習室、地理室、地理信息系統中心及 3 間資訊科技教室。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位於東院道7號內地段第2550號,一個小山崗上,批地時用作建教堂、學校和職員宿舍。1927年落成,一直以培訓青少年的個人品格和提昇香港的教育質素為己任。此乃一幢饒富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此乃二級歷史建築。

 

聖光堂歷史最早可以追朔至1870 年左右。倫敦傳道會在當時人口最為稠密的太平山區建立了一所福音堂。堂址在今天西營盤的普義街,土地由高露雲夫人(Mrs. Caldwell)所捐贈。建立福音堂的目的是向附近的貧苦大眾傳福音,並提供免費教育和醫療服務。福音堂內的西醫診所在1881 年開辦;先由楊威廉醫生(Dr. William Young)和譚臣醫生(Dr. J. C. Thomson)為居民免費診療,後由華人傳道黎福池負責診症,醫院負責派藥。診所開辦不足半年,每天便有近百人就診。西教士見居民對西醫藥的需求如此殷切,便計劃興建醫院,服侍平民。建於1887 年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可說是因太平山福音堂而萌芽及建成。

 

1894 年香港爆發大瘟疫因每月有過百人死亡,政府束手無策,當中疫情以福音堂所在的太平山區最為嚴重。政府在當年六月,下令將所有倫敦傳道會的醫院及診所關閉,福音堂學校更須永久停辦。最後政府更頒布【封閉不衛生屋宇條例】,迫令太平山區的居民遷出後,將全區包括福音堂在內的三百五十間民房全部拆夷平,以隔離病源。太平山區的福音工作因疫病和政府收地而結束。

 

1897 年,倫敦傳道會牧師湛約翰及王煜初利用政府的收地賠償,在今天怡和街和渣甸街附近投得了一幅土地,並興建了一所有三個課室和福音堂的建築物,服務附近糖廠的工人。這所福音堂一直都是隸屬倫敦傳道會,到了1914 年,福音堂的教友跟隨灣仔福音堂,向倫敦傳道會申請轉到華人自理的道濟會堂(即今合一堂),以求逐步自治,並改名為「道濟會堂燈籠洲支堂」。初期燈籠洲支堂與灣仔支堂同由一個堂議會管理;至1919 年左右,試行自立,組織堂會和選舉值理,並接管倫敦傳道會的男女學校。多間學校在教堂內開辦,包括皮牧師(Rev. Pearce)辦的聖經速成學校,婦人書室,男子及女子學校。學生人數合計約有八,九十人。聖光堂多位長執都是當時主日學校的學生,包括:潘柏年執事,孫得恩執事,孫智徒執事等。灣仔堂的首位按立牧師何心如更是聖經速成學校的畢業生。

 

1922 年左右,政府欲收購教堂以開闢道路。西教士皮牧師和威牧師(Rev. H. R.Wells)代表堂會向政府磋商賠償及換地等安排。經過數年磋商,政府終於以六萬圓購買舊教堂,並贈送位於掃稈埔山崗上一幅約二萬六千平方呎的土地予燈籠洲堂重建教堂。建築工程由1926 年三月開始,同年七月一日舉行奠基禮,1927 年六月峻工,六月十一日開幕。遷堂後眾認為舊名不適合,堂會遂於1928 年通過改名,稱為「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資料來源: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網頁)





東院道曾經有一間東院道官立學校,位於東院道5號。
學校創立於
1958317日,1977831最後一屆同學畢業後停辦。學校有24間課室,由於有建築商陳德泰先生捐出30萬給學校,學校的設備較一般官校佳。由於收生欠佳,1973年已經開始改為全日制上課,不過最後政府也要殺校



東院道官立學校1959年上午校的員生集體照。地點在舊政府大球場。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大埔元洲仔前新界政務司官邸


發展局的古蹟周遊樂讓我們可以在12月指定日子參觀不少香港法定古蹟。其中一處是元洲仔前新界政務司官邸。只可惜不能入屋內參觀。

根據
189869在北京簽訂有關拓展香港界址的條約,中國同意把九龍界 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以及235個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新界元朗屏山、大埔等地有不少村民抗英。在大埔,英軍司令威廉‧裘理斯‧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Julius Gascoigne),加斯覺爵士帶領軍隊鎮壓大埔抗英居民以成功建立殖民地政權。
英國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儀式後,即興建大埔道連接九龍,並在大埔建立理民府作為管治中心。1905年,又在不遠處的元洲仔興建理民官住宅









前政務司官邸於1905年興建之時,坐落於吐露港一小島元洲仔上 (Yuen Chau Tsai,不過由於官邸稱 Island House, 外出的街道-元洲仔里稱為Island House Lane) ,原由一條基堤與陸地連接。官邸是兩層高建築,建有游廊,是一座二十世紀初的典型殖民地式建築。建築物原用作當時新界理民官宿舍之用,後改為新界政務司官邸,建築物與新界民政息息相關。
1970
年代政府發展大埔為新市鎮進行填海,小島最後與陸地相連,與建廣福邨及宏福苑,並有一條元洲仔里與島相連。
自從 1985 年升任為香港布政司的鍾逸傑搬出後,香港政府便停止了它作為官邸的用途。1986 年,交由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發展成一個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前政務司官邸是一座典型的傳統英國殖民地式建築,整座建築以紅色石灰和紅磚砌成,樓高兩層,並建有游廊。另一個主要特色,就是屋頂設有一座燈塔,早年於晚上為吐露港行駛的船隻引航。屋外有一個網球場,並有植物包圍。

 

在政府在1982年將整個建築群連同小島列為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宣佈為法定古蹟的牌匾。


前新界政務司官邸的工人宿舍。

 


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在1987年由前布政司鍾逸傑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