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譚臣道

譚臣道 (Thomson Road) 位於灣仔,當年政府憲報表示街道由內地段第2831(即今天莊士敦道長康大廈附近)向東至內地段第2769(即今天德士古大廈及油站附近)。現在整條譚臣道被灣仔港鐵站上蓋的修頓中心、修頓花園及修頓球場分成兩段道路。街道名稱來自Alexander Mac-donald Thomson19311030命名。他在1887年在香港政府任練習生。1895-1897年署任庫政司(即現在的財政司司長)。由1893-1917年任庫政司。




灣仔譚臣道1-3號對出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望向修頓花園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夜景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與菲林明道交界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133號對出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169號(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對出 (2011年拍攝)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譚臣道

譚臣道 (Thomson Road) 位於灣仔,當年政府憲報表示街道由內地段第2831(即今天莊士敦道長康大廈附近)向東至內地段第2769(即今天德士古大廈及油站附近)。現在整條譚臣道被灣仔港鐵站上蓋的修頓中心、修頓花園及修頓球場分成兩段道路。街道名稱來自Alexander Mac-donald Thomson19311030命名。他在1887年在香港政府任練習生。1895-1897年署任庫政司(即現在的財政司司長)。由1893-1917年任庫政司。




灣仔譚臣道1-3號對出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望向修頓花園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夜景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與菲林明道交界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133號對出 (2011年拍攝)





灣仔譚臣道169號(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對出 (2011年拍攝)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太原街

太原街 (Tai Yuen Street) 位於灣仔,連接莊士敦道和皇后大道東,原名愛賓利街(Albany Street)。需要改名是由於城市發展迅速,到了20世紀初,九龍有很多街道的名稱與香港島相同,引起混亂,於是政府成立了一個小組,為混淆的街道再次命名。結果於19095月分兩次刊登憲報公佈新街名。


從灣仔莊士敦道望向太原街。 (2011年拍攝)



太原街原本只是區內居民購買食品雜貨之地,但
1990年代,太原街上開設了幾間玩具店,除售賣傳統玩具外,亦銷售具收藏價值,例如超合金等在1980年代流行的玩具,及曾引起換購熱潮的史諾比及Hello Kitty等玩具。這些玩具甚受在1970年代出生,現已成年的人士歡迎,為太原街帶來更多人流,令太原街有「玩具街」之稱。




玩具店售賣中秋花燈。 (2011年拍攝)



一到大時大節前夕,部份玩具店便會換新裝吸引顧客:中秋節賣花燈、萬聖節賣面具化粧道具、聖誕節賣聖誕節飾物裝飾,農曆新年賣揮春。街兩旁亦有數檔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發牌的固定販檔位。面向莊士敦道最前一檔是賣盤栽和水族用品。之後一檔是幫顧客做圖章和咭片。後面接著是數檔賣衣物和賣花的檔位。店舖中還有買影音光碟和蛇羹的蛇王,照顧灣仔上班人士的小食店。




1981年政府官員巡視太原街。


 


2006年政府以灣仔舊區重建(包括尚翹峰及利東街重建項目 又稱H15項目)完成後會增加交通負荷為理由,欲開放太原街給予汽車行駛,並且計劃將太原街市集的商戶遷往尚翹峰內的新灣仔街市(室內街市)。消息一出引來市民及商戶反對。結果一切依舊,小販繼續在交加街及太原街擺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太原街

太原街 (Tai Yuen Street) 位於灣仔,連接莊士敦道和皇后大道東,原名愛賓利街(Albany Street)。需要改名是由於城市發展迅速,到了20世紀初,九龍有很多街道的名稱與香港島相同,引起混亂,於是政府成立了一個小組,為混淆的街道再次命名。結果於19095月分兩次刊登憲報公佈新街名。


從灣仔莊士敦道望向太原街。 (2011年拍攝)



太原街原本只是區內居民購買食品雜貨之地,但
1990年代,太原街上開設了幾間玩具店,除售賣傳統玩具外,亦銷售具收藏價值,例如超合金等在1980年代流行的玩具,及曾引起換購熱潮的史諾比及Hello Kitty等玩具。這些玩具甚受在1970年代出生,現已成年的人士歡迎,為太原街帶來更多人流,令太原街有「玩具街」之稱。




玩具店售賣中秋花燈。 (2011年拍攝)



一到大時大節前夕,部份玩具店便會換新裝吸引顧客:中秋節賣花燈、萬聖節賣面具化粧道具、聖誕節賣聖誕節飾物裝飾,農曆新年賣揮春。街兩旁亦有數檔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發牌的固定販檔位。面向莊士敦道最前一檔是賣盤栽和水族用品。之後一檔是幫顧客做圖章和咭片。後面接著是數檔賣衣物和賣花的檔位。店舖中還有買影音光碟和蛇羹的蛇王,照顧灣仔上班人士的小食店。




1981年政府官員巡視太原街。


 


2006年政府以灣仔舊區重建(包括尚翹峰及利東街重建項目 又稱H15項目)完成後會增加交通負荷為理由,欲開放太原街給予汽車行駛,並且計劃將太原街市集的商戶遷往尚翹峰內的新灣仔街市(室內街市)。消息一出引來市民及商戶反對。結果一切依舊,小販繼續在交加街及太原街擺檔。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的灣仔道

灣仔道 (Wan Chai Road) 建於1851年,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堅拿道。全長780。當中西面由皇后大道至莊士敦道及菲林明道交界一段為由北向南方向單線行車。東面由莊士敦道交界至天樂里為雙線行車。



灣仔道與皇后大道東交界現正有一建築地盤。之前是舊灣仔街市。在未有灣仔街市時,曾在1855年樹立一座Kuhlan紀念柱,紀念美海軍戰船「Powhatan」和美海軍戰船「Rattler」在185584攻擊一群海盜船。位置有可能按發音是珠海的高欄(Gaolan)附近。柱的底座刻有 Kuhlan 1855」字樣,美軍及英軍共9位殉職者的名字。




跑馬地香港墳場的Kuhlan 1855紀念柱() (2011年拍攝)




由於政府要興建灣仔街市,紀念柱遷往摩利臣山道與禮頓道交界一個示用作「加德士」油站的地方。1960年代紀念柱再搬至跑馬地香港墳場,與另外兩支紀念柱放在一起。



灣仔道舊灣仔街市(2006年拍攝)


灣仔街市是 1937 年政府所興建的分區街市,內有80 多個檔位售賣乾貨及濕貨。灣仔街市已劃入市區重建局的灣仔道/太原街重建計劃。在得到發展商原則上的同意下,市建局建議「主體保育」計劃,在現時的街市大樓上加蓋一幢住宅大樓。而街市大樓的外牆及其重要部分如主要出入口,弧狀的簷篷,裝飾線條以及大樓前方結構部分將會予以保留。


 












灣仔道曾經是香港殯儀館的舊址,其歷史始自1930年代,與位於九龍大角咀的九龍殯儀舘同為由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及其家族管理,最初,只在灣仔道搭成的簡陋竹棚經營,在戰後仍然存在。後來租約期滿,政府收回這幅土地,殯儀館便要遷往別處。當時它計劃遷往北角,但是北角的填海工程又未完成。因此政府准它以短期租約繼續經營至60年代。1964年才遷往北角香港殯儀館。在該殯儀館出殯過的名人,計有文壇巨匠許地山、影星林岱等。到了七十年代興建地鐵的工程完成後,才被改建為現在的籃球場。而籃球場旁邊貫通灣仔道和軒尼詩道的樓梯級,就是當年通往殯儀館側門的小巷。


殯儀館雖於六十年代遷往北角,但附近的居民偶爾仍然會在夜間見到鬼影幢幢,甚至聽到鬼哭聲。


 


從網上找到該處一宗鬼故。

從廣州來的李先生,數年前第一次到香港公幹時入住了灣仔某酒店。當晚他下榻時已是深夜,李先生稍作整頓後,由於感到有少許肚餓,於是便想找個人陪他吃消夜,他隨即想起其香港的生意夥伴亞黃,於是便打電話邀請對方一起吃東西,後來更約定一小時後在酒店大堂會合。


由於時間尚早,李先生便往街上四處逛逛。當他由大街走到灣仔道時,發現接近淩晨一時許竟仍有很多人在該處聚集。正當他想回程之際,忽然又被樓梯附近的鼎沸人聲所吸引,當他從樓梯旁的位置往下望時,見到該處的空地燈火通明,原來那正是一露天食檔,滿頭大汗的廚師正忙著在火爐前大動作地「拋鑊」,該處即時香味四散,而多圍著更都坐滿了食客,席間各人杯起杯落,氣氛好不熱鬧。

李先生於是好奇地沿樓梯往下走,心想一睹香港地道的夜市特色也不錯。這時他發現食檔原來是位於一道鐵絲網之內,此時食檔的人亦看到了他,但他們竟全都揮手示意叫李先生進來一起吃。

正當李先生在狐疑之際,他的電話忽然響起,原來正是亞黃來電。亞黃說已在酒店大堂等候多時,並問他去了哪裏,李先生如實回答:「我地酒店附近既大牌檔呀!不如你過黎呢度食野啦!」亞黃於是道:「酒店附近既大牌檔!?」李先生便說:「係酒店轉右出黎行過少少再落樓梯果度囉!」亞黃聽罷更是摸不著頭腦,便囑他馬上回酒店大堂再說。當他們會合後,本身住在灣仔的亞黃堅持附近沒有大牌檔,李先生則認為自己親眼看見的食檔怎可能不存在,於是亞黃不忿地要求李先生帶他走一趟。




從籃球場可見灣仔道較軒尼詩道高,築在背後摩利臣山山腳。




當李先生再次到達灣仔道那條樓梯時,只見該處一片寂靜,鐵絲網內更是漆黑一片,原來這地方竟然是個籃球場!之前所見的熱鬧場面,卻在轉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亞黃便說:「都話冇大牌檔架啦!你係都唔信我,呢度晚晚都鎖住架!邊有人入到去呀?」李先生登時手心冒汗,究竟是他走錯路去了另一處地方,還是剛才走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空間?真是天知道。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的灣仔道

灣仔道 (Wan Chai Road) 建於1851年,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堅拿道。全長780。當中西面由皇后大道至莊士敦道及菲林明道交界一段為由北向南方向單線行車。東面由莊士敦道交界至天樂里為雙線行車。



灣仔道與皇后大道東交界現正有一建築地盤。之前是舊灣仔街市。在未有灣仔街市時,曾在1855年樹立一座Kuhlan紀念柱,紀念美海軍戰船「Powhatan」和美海軍戰船「Rattler」在185584攻擊一群海盜船。位置有可能按發音是珠海的高欄(Gaolan)附近。柱的底座刻有 Kuhlan 1855」字樣,美軍及英軍共9位殉職者的名字。




跑馬地香港墳場的Kuhlan 1855紀念柱() (2011年拍攝)




由於政府要興建灣仔街市,紀念柱遷往摩利臣山道與禮頓道交界一個示用作「加德士」油站的地方。1960年代紀念柱再搬至跑馬地香港墳場,與另外兩支紀念柱放在一起。



灣仔道舊灣仔街市(2006年拍攝)


灣仔街市是 1937 年政府所興建的分區街市,內有80 多個檔位售賣乾貨及濕貨。灣仔街市已劃入市區重建局的灣仔道/太原街重建計劃。在得到發展商原則上的同意下,市建局建議「主體保育」計劃,在現時的街市大樓上加蓋一幢住宅大樓。而街市大樓的外牆及其重要部分如主要出入口,弧狀的簷篷,裝飾線條以及大樓前方結構部分將會予以保留。


 












灣仔道曾經是香港殯儀館的舊址,其歷史始自1930年代,與位於九龍大角咀的九龍殯儀舘同為由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及其家族管理,最初,只在灣仔道搭成的簡陋竹棚經營,在戰後仍然存在。後來租約期滿,政府收回這幅土地,殯儀館便要遷往別處。當時它計劃遷往北角,但是北角的填海工程又未完成。因此政府准它以短期租約繼續經營至60年代。1964年才遷往北角香港殯儀館。在該殯儀館出殯過的名人,計有文壇巨匠許地山、影星林岱等。到了七十年代興建地鐵的工程完成後,才被改建為現在的籃球場。而籃球場旁邊貫通灣仔道和軒尼詩道的樓梯級,就是當年通往殯儀館側門的小巷。


殯儀館雖於六十年代遷往北角,但附近的居民偶爾仍然會在夜間見到鬼影幢幢,甚至聽到鬼哭聲。


 


從網上找到該處一宗鬼故。

從廣州來的李先生,數年前第一次到香港公幹時入住了灣仔某酒店。當晚他下榻時已是深夜,李先生稍作整頓後,由於感到有少許肚餓,於是便想找個人陪他吃消夜,他隨即想起其香港的生意夥伴亞黃,於是便打電話邀請對方一起吃東西,後來更約定一小時後在酒店大堂會合。


由於時間尚早,李先生便往街上四處逛逛。當他由大街走到灣仔道時,發現接近淩晨一時許竟仍有很多人在該處聚集。正當他想回程之際,忽然又被樓梯附近的鼎沸人聲所吸引,當他從樓梯旁的位置往下望時,見到該處的空地燈火通明,原來那正是一露天食檔,滿頭大汗的廚師正忙著在火爐前大動作地「拋鑊」,該處即時香味四散,而多圍著更都坐滿了食客,席間各人杯起杯落,氣氛好不熱鬧。

李先生於是好奇地沿樓梯往下走,心想一睹香港地道的夜市特色也不錯。這時他發現食檔原來是位於一道鐵絲網之內,此時食檔的人亦看到了他,但他們竟全都揮手示意叫李先生進來一起吃。

正當李先生在狐疑之際,他的電話忽然響起,原來正是亞黃來電。亞黃說已在酒店大堂等候多時,並問他去了哪裏,李先生如實回答:「我地酒店附近既大牌檔呀!不如你過黎呢度食野啦!」亞黃於是道:「酒店附近既大牌檔!?」李先生便說:「係酒店轉右出黎行過少少再落樓梯果度囉!」亞黃聽罷更是摸不著頭腦,便囑他馬上回酒店大堂再說。當他們會合後,本身住在灣仔的亞黃堅持附近沒有大牌檔,李先生則認為自己親眼看見的食檔怎可能不存在,於是亞黃不忿地要求李先生帶他走一趟。




從籃球場可見灣仔道較軒尼詩道高,築在背後摩利臣山山腳。




當李先生再次到達灣仔道那條樓梯時,只見該處一片寂靜,鐵絲網內更是漆黑一片,原來這地方竟然是個籃球場!之前所見的熱鬧場面,卻在轉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亞黃便說:「都話冇大牌檔架啦!你係都唔信我,呢度晚晚都鎖住架!邊有人入到去呀?」李先生登時手心冒汗,究竟是他走錯路去了另一處地方,還是剛才走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空間?真是天知道。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昂坪360進入5周年

昂坪36020069 18日正式宣佈開幕,今年是第5年。



當天以一個獨一無異的
3D巨型生日蛋糕慶典儀式慶賀。演藝紅星楊千嬅獲邀為5周年慶典特別嘉賓。



 

9
月份生日的香港市民可以免費獲贈水晶車來回旅程。同行親友可以購買標準車來回車票,免費獲水晶車升級服務。




昂坪360大嶼山東涌纜車站


昂坪纜車全長5.7公里,由大嶼山東涌市中心至昂坪,讓旅客沿途俯瞰香港國際機場、南中國海、天壇大佛及北大嶼山郊野公園的自然美景。




昂坪纜車站緊接著富中國文化色彩的主題市集
-「昂平市集」,巿集內除了「與佛同行」、「靈猴影院」及「昂平茶館」等三大主題景點。從「昂坪市集」徒步可達毗鄰的寶蓮寺及天壇大佛-世界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薈萃文化及宗教特色。

 




昂坪纜車由昂坪360有限公司管理。它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之附屬公司,主要業務為營運昂坪纜車及昂坪巿集。纜車車廂四面皆設觀景窗,讓旅客欣賞360度景色,亦即昂坪360名字的含意。


在昂坪360的建築工程中,為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直昇機及騾被採用來運輸超過12,000噸建築物料,而不建造臨時道路或運輸塔。在基礎建設方面,昂坪360的精心設計把建築物內及纜車驅動機系統等發出的噪音量減低;以滿足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HK-BEAM)的要求及避免噪音對附近居民的影響。而室外燈光裝置亦維持國際標準以減低燈光污染。


昂坪360啟用初期,多次發生事故,其硬件質素及管理手法多次引起傳媒及立法會議員關注。在2007年纜車墮下事故發生後,政府勒令即時停駛纜車,並進行事故調查。地鐵公司其後以收購纜車公司方式終止與Skyrail-ITM的合作,並撤換管理層及更新企業形象。經停止運作半年後,昂坪360在同年1231日上午10時正式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