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春園街

春園街 (Spring Garden Lane),是灣仔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單向行車,橫跨皇后大道東,胡中大廈旁有一段梯級向上直通堅尼地道。


灣仔皇后大道東胡忠大廈旁的春園衙,石級可通上堅尼地道。(2011年拍攝)



一段石級路的春園街一直上可到堅尼地道。(2011年拍攝)



從堅尼地道向下望一段環境寧靜的石級路春園街,與平路上建滿大廈,繁忙的春園街大不相同。(2011年拍攝)




從灣仔莊士敦道望向春園街。(2011年拍攝)




據掌故專家鄭寶鴻表示,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富人甸地 (Lancelot Dent) 成立寶順洋行因販賣鴉片致富,在現時春園街一帶擴建其花園洋房,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園內有一小湖供划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


 
 

 

一張描繪1846820日灣仔春園的圖畫。不少小學教科書都引以為殖民地政府建立維多利亞城。圖中的海邊,即是皇后大道對出。遠處山丘相信是摩利臣山的位置(後來政府移山填海)


 

1866年顛地破產,春園人去樓空,那時華人勢力抬頭,有錢華人有能力買地,春園被改建成中國式樓宇,開闢多條街道,包括春園街、舢板街(現稱三板街)等。不少原居於春園的富裕歐洲人搬離該區,遺下的只有「春園街」這名字。由於春園建了一個泉水池,及後更因此命名為「Spring Garden」,而該街道本應譯為「泉園街」,但由於英文「Spring」可以翻譯作水泉,也可以譯作春天,最終被譯為今天的「春園街」。海旁有多座碼頭及一船塢,現已不復見。不過,從18861120日的政府憲示第449號有關鋪設渠管招標,現在的春園街稱為「景春花園里」。


昔日的富商大宅地段,在1925年左右變成妓院林立。妓院設有特大的門牌號碼,作用跟紅燈區的霓虹招牌 一樣,方便尋芳客識別。除了門牌號碼特大,妓院的窗門亦會塗上綠色油漆。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春園街

春園街 (Spring Garden Lane),是灣仔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單向行車,橫跨皇后大道東,胡中大廈旁有一段梯級向上直通堅尼地道。


灣仔皇后大道東胡忠大廈旁的春園衙,石級可通上堅尼地道。(2011年拍攝)



一段石級路的春園街一直上可到堅尼地道。(2011年拍攝)



從堅尼地道向下望一段環境寧靜的石級路春園街,與平路上建滿大廈,繁忙的春園街大不相同。(2011年拍攝)




從灣仔莊士敦道望向春園街。(2011年拍攝)




據掌故專家鄭寶鴻表示,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富人甸地 (Lancelot Dent) 成立寶順洋行因販賣鴉片致富,在現時春園街一帶擴建其花園洋房,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園內有一小湖供划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


 
 

 

一張描繪1846820日灣仔春園的圖畫。不少小學教科書都引以為殖民地政府建立維多利亞城。圖中的海邊,即是皇后大道對出。遠處山丘相信是摩利臣山的位置(後來政府移山填海)


 

1866年顛地破產,春園人去樓空,那時華人勢力抬頭,有錢華人有能力買地,春園被改建成中國式樓宇,開闢多條街道,包括春園街、舢板街(現稱三板街)等。不少原居於春園的富裕歐洲人搬離該區,遺下的只有「春園街」這名字。由於春園建了一個泉水池,及後更因此命名為「Spring Garden」,而該街道本應譯為「泉園街」,但由於英文「Spring」可以翻譯作水泉,也可以譯作春天,最終被譯為今天的「春園街」。海旁有多座碼頭及一船塢,現已不復見。不過,從18861120日的政府憲示第449號有關鋪設渠管招標,現在的春園街稱為「景春花園里」。


昔日的富商大宅地段,在1925年左右變成妓院林立。妓院設有特大的門牌號碼,作用跟紅燈區的霓虹招牌 一樣,方便尋芳客識別。除了門牌號碼特大,妓院的窗門亦會塗上綠色油漆。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越開越多分店的小南國: 葵芳新都會廣場店

食過幾間小南國(上海菜)分店,都沒有令人失望,今次見葵芳店最近開業,便與老婆放工走來試試。


 


我先致電訂位。可能人客多,侍應回覆只可以佔枱1小時30分。


 


侍應姐姐很機靈,聽我們點的菜大部份二人餐有,建議轉食,讓我們把大蝦改為糯米蒸排骨,甜品改為如意卷。


 




糖醋小排骨和馬蘭頭白頁卷




灌湯生煎包




椒鹽小黃魚






糯米蒸排骨





如意卷 (甜點)




服務不錯,食物只有那金腿雲吞雞湯失準,雞湯淡得幾乎如清水。


 


結帳:$4XX (連加一)




 

越開越多分店的小南國: 葵芳新都會廣場店

食過幾間小南國(上海菜)分店,都沒有令人失望,今次見葵芳店最近開業,便與老婆放工走來試試。


 


我先致電訂位。可能人客多,侍應回覆只可以佔枱1小時30分。


 


侍應姐姐很機靈,聽我們點的菜大部份二人餐有,建議轉食,讓我們把大蝦改為糯米蒸排骨,甜品改為如意卷。


 




糖醋小排骨和馬蘭頭白頁卷




灌湯生煎包




椒鹽小黃魚






糯米蒸排骨





如意卷 (甜點)




服務不錯,食物只有那金腿雲吞雞湯失準,雞湯淡得幾乎如清水。


 


結帳:$4XX (連加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洪聖古廟、大王東街、大王西街


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古廟,引證灣仔因發展需要而不斷向北填海。



大王東街
(Tai Wong Street East)
及大王西街 (Tai Wong Street West) 同樣一端與皇后大道東連接,另一端與莊士敦道連接。大王東街的大王即洪聖大王,大王東街指的是洪聖古廟東面的街,大王西街則指洪聖古廟西面,街名的命名簡單直接。



由皇后大道中望向大王東街。 (2011年拍攝)



2006年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的市建居地盤(嘉薈軒發展和和昌大押保育)



從莊士敦道望向大王東街。 (2011年拍攝)


從皇后大道東望向大王西街。 (2011年拍攝)


大王西街(右面是嘉薈軒左面是興旺閣) (2011年拍攝)

由於受建築物的清拆重建,大王西街不再通往莊士敦道,被
2007年落成的莊士敦道  60號嘉薈軒所堵塞,形成一條後巷




但也有傳這座古廟廟門前的位置,從前原本是海邊,約在1924年左右,香港政府推平摩理臣山,為要在灣仔一帶填海,莊士頓道原本是灣仔的海旁馬路,當時正直開闢街道之際,面對洪聖古廟的兩條街道,原為一位富翁投得地皮建住宅,這位富翁原本想用自己的名字命這兩條街,有人告訴他因兩街街口對向洪聖古廟,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恐得罪神靈,於是這兩條街以洪聖大王之名命名。起初是大王街及大王里,1915年大王里改為大王東街,大王街改為大王西街




洪聖古廟的洪聖寶殿洪聖大王像(20117月拍攝)




金花夫人、太歲、包公及觀音像等。 (20117月拍攝)

 

洪聖古廟建於何年何月,現今已是無法考證,但從門前的石雕欄杆、廟門前的巨大山石,以及廟後的大山岩來看,可以推斷從前這廟是建於海邊,即在香港未開埠、皇后大道東還未填海築路的時期。有資料指洪聖廟原為海濱岩石上的小神壇,由坊眾於1847年依山岩建築,朝清咸豐十年(1860)重建。洪聖古廟是一級歷史建築。東華三院估計在1930年代接管洪聖古廟。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將灣仔洪聖廟交由東華三院管理。灣仔洪聖廟是提供每年驚蟄打小人活動的廟宇之一。
 
廟宇為三間設計,惟內無深進,只有一間廳堂,屋頂鋪有瓦塊,石柱上刻對廟聯:「古廟街新,海晏河清歌聖德;下環抒悃,民康物阜被天恩。」,廟內供奉洪聖大王、金花夫人、太歲及包公等神位。廟側建有「望海觀音廟」,高兩層,內奉觀音、城隍及張王爺神位。灣仔洪聖廟依山岩而建,廟後石牆生有一棵細葉榕。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洪聖古廟、大王東街、大王西街


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古廟,引證灣仔因發展需要而不斷向北填海。



大王東街
(Tai Wong Street East)
及大王西街 (Tai Wong Street West) 同樣一端與皇后大道東連接,另一端與莊士敦道連接。大王東街的大王即洪聖大王,大王東街指的是洪聖古廟東面的街,大王西街則指洪聖古廟西面,街名的命名簡單直接。



由皇后大道中望向大王東街。 (2011年拍攝)



2006年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的市建居地盤(嘉薈軒發展和和昌大押保育)



從莊士敦道望向大王東街。 (2011年拍攝)


從皇后大道東望向大王西街。 (2011年拍攝)


大王西街(右面是嘉薈軒左面是興旺閣) (2011年拍攝)

由於受建築物的清拆重建,大王西街不再通往莊士敦道,被
2007年落成的莊士敦道  60號嘉薈軒所堵塞,形成一條後巷




但也有傳這座古廟廟門前的位置,從前原本是海邊,約在1924年左右,香港政府推平摩理臣山,為要在灣仔一帶填海,莊士頓道原本是灣仔的海旁馬路,當時正直開闢街道之際,面對洪聖古廟的兩條街道,原為一位富翁投得地皮建住宅,這位富翁原本想用自己的名字命這兩條街,有人告訴他因兩街街口對向洪聖古廟,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恐得罪神靈,於是這兩條街以洪聖大王之名命名。起初是大王街及大王里,1915年大王里改為大王東街,大王街改為大王西街




洪聖古廟的洪聖寶殿洪聖大王像(20117月拍攝)




金花夫人、太歲、包公及觀音像等。 (20117月拍攝)

 

洪聖古廟建於何年何月,現今已是無法考證,但從門前的石雕欄杆、廟門前的巨大山石,以及廟後的大山岩來看,可以推斷從前這廟是建於海邊,即在香港未開埠、皇后大道東還未填海築路的時期。有資料指洪聖廟原為海濱岩石上的小神壇,由坊眾於1847年依山岩建築,朝清咸豐十年(1860)重建。洪聖古廟是一級歷史建築。東華三院估計在1930年代接管洪聖古廟。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將灣仔洪聖廟交由東華三院管理。灣仔洪聖廟是提供每年驚蟄打小人活動的廟宇之一。
 
廟宇為三間設計,惟內無深進,只有一間廳堂,屋頂鋪有瓦塊,石柱上刻對廟聯:「古廟街新,海晏河清歌聖德;下環抒悃,民康物阜被天恩。」,廟內供奉洪聖大王、金花夫人、太歲及包公等神位。廟側建有「望海觀音廟」,高兩層,內奉觀音、城隍及張王爺神位。灣仔洪聖廟依山岩而建,廟後石牆生有一棵細葉榕。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灣仔,了解香港開埠170年以來的演變

遊走灣仔及銅鑼灣,在感受灣仔區的新舊交替,亦會發現街上有不少由灣仔區議會樹立介紹灣仔海岸演變的展示板。


 


香港於1841年開埠後,隨即進行填海工程。當時的原來海邊道路是一狹窄的環山小徑。填海完成後,這小徑分別闢建成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而灣仔區(早期稱為「下環」)的海岸線,亦由填海前的皇后大道東伸延至「海旁東」。後來,街坊以「灣仔」稱呼此區,就是「小海灣」的意思,至1881年,政府正式將此地命名為灣仔。
 



莊士敦道原名「海旁東」


灣仔道的填海資料牌


灣仔道與天樂里交界的填海資料版。



堅拿道東的填海資料版。



海旁東集船塢船廠

海旁東的範圍,由起點的英軍軍器廠(軍器廠街)所在一直沿着一座小海灣(「灣仔」一名的由來)伸延至一處名為「觀察角」(現天樂里一帶)的一座山嘴。這一區有不少怡和洋行的物業。山嘴旁邊,便是後來填平之後闢成「寶靈城」的沼澤地帶(即鵝頸橋附近,所以有寶靈頓道)。早期,海旁東的中心點為現時春園街及三板街一帶、一座洋商所擁有的「春園別墅」,其旁有多座船塢和船廠,包括麥加力歌船廠(現麥加力歌街)、船街及捷船街附近的船廠,以及現時位於分域街的分域船廠等。但最大的企業,是由當時首富遮打爵士所創的「香港碼頭倉庫有限公司」(位於機利臣街口)。而渣甸洋行則在1842年香港第一次土地拍賣中投得東角一帶的土地,發展其貿易、貨倉、煉糖等業務。渣甸洋行在現時位於利園山道的山丘曾興建歐洲設計的平房住宅,供洋行高層居住。


 


高士威道中央圖書館對出的填海資料版。



此外,在茂羅街,巴路士街及克街一帶,亦是商行、工廠、船廠林立,上述街名就是以該等商行、工廠而命


 


灣仔曾叫「小東京」


由於華人喜歡居於中西區,所以東區的樓價是遠遠落後者。19世紀末,反而有不少日本人在灣仔聚居,加上日資商行林立,這一區被稱為「小東京」。1904年通車的電車,是經過「海旁東」的,通車後便變得繁盛了。此外,「下環」的名稱已漸被「灣仔」所取代了。在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交界現時地圖仍稱為大佛口,原因就是那時候有一間日資貿易公司,在屋外放置一尊大佛像。


 


1921年,灣仔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填海,由軍器廠至東角(現怡東酒店一帶)。工程完成後海旁馬路亦由「海旁東」伸出至告士打道,而「海旁東」亦易名為莊士敦道。填海是把摩利臣山移平,將沙石填海。


 


「二號差館」灣仔警署


莊士敦道的老牌建築物,為位於介乎灣仔道與莊士敦道間的「二號差館」(1868年落成),填海完成後(1929)則遷往告士打道(1932),即現時的灣仔警署。


 


介乎盧押道與柯布連道間的一片著名「灣仔新填地」曾為市民消閒、娛樂及購物的好去處,稍後則闢為「修頓球場」(1934年以修頓命名)。在有維園之前(195710月落成),年宵花市便是在修頓球場舉行的。


 


19651972年為配合海底隧道及港道區道路網絡,以及市民對各項公共設施的需求,政府展開大型的填海計劃,範圍至今天的會議道,藝術中心(1977)、新鴻基中心(1980)、演藝學院(1985)、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988),便在新填海區相繼落成。為了興建維多利亞公園,政府亦在高士威道對出進行填海。


 
 

19943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對出再進行填海,興建會展新翼,工程稱為灣仔填海計劃第I 期。而會展新翼趕及在九七回歸前完工,供舉行回歸。

灣仔發展計劃第II 期的範圍,是由中環填海計劃第III 期的海旁伸展至銅鑼灣。這計劃連同中環填海計劃第I II III 期,將會提供土地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沙田至中環線鐵路港島段及北港島鐵路線及優化這一帶的海濱。在考慮過所有未能調解的反對書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九日 授權填海和道路工程計劃可無需更改地進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 二零零九年七月三日 批准把這項工程計劃提升至甲級。工程已於二零零九年年底動工,並預計在二零一七年完成。



今天的莊士敦道、馬師道、軒尼詩道、菲林明道、駱克道、告士打道、會議展覽中心、灣仔碼頭
 金紫荊廣場等地皮,均是填海得來;而歷史悠久的舊區,則數莊士敦道至皇后大道東以南。



 

灣仔(1920年代)

 




灣仔(1940年代)



灣仔(1967)




灣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