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的置地廣場

 


置地廣場位於中環畢打街11號,連接皇后大道中、畢打街與德輔道中。


從德輔道中望向置地廣場。 (20116月拍攝)


置地廣場現址由多幢建築物拆卸合併而成,包括:告羅士打行、舊連卡佛行、溫莎行、公主行、公爵行。而告羅士打行,曾設有一家高級酒樓告羅士打酒樓,而告羅士打行的前身則是1867年興建的樓高六層的香港大酒店南座。現在置地廣場和中建大廈的位置前身是顛地洋行,於1867年改建成香港第一間五星級酒店「香港大酒店」。


鄭寶鴻說﹕「於畢打街近皇后大道中的路中心曾有一座大鐘樓,建於1862年,鐘樓具報時及報火警作用,後來因阻塞交通,1913年拆卸,1916年在尖沙嘴文化中心旁重建。


1930年代初,另一座鐘樓建於告羅士打行(現置地廣場位置)的頂樓,因此,昔日這一帶被人稱為大鐘樓。」



雖然置地廣場頂樓的鐘樓早已被拆掉,大鐘樓的名字也漸漸被人遺忘,但現在的置地廣場也安裝了一個相對「小」的時鐘,就在著名品牌Louis Vuitton的轉角位置,下次經過畢打街,不妨看看這個背後原來帶有不少歷史色彩的時鐘。



置地廣場共設有三座辦公室大廈、商場、及一家酒店。建築物於1980年代落成,由在中環擁有多項物業的置地公司興建。




位於置地廣場內的公爵大廈入口。



位於置地廣場內的告羅士打大廈入口。



約克大廈的牌匾。重建後由英國約克公爵揭幕。 (20116月拍攝)


三座辦公室大廈分別為位於北面的告羅士打大廈(43層),及南面的公爵大廈(44層),兩座大廈擁有相同外型。而位於東南角的約克大廈(14層),是由「置地廣場東翼」——一座樓高約只有5層小型辦公室大廈重建而成。


置地廣場底層商場共有5層,是香港著名的名牌集中地。商場大堂可舉行各項宣傳活動,商場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歷山大廈及皇后大道中9號,亦設有地下通道連接中建大廈與香港鐵路中環站。



在置地廣場內的置地文華東方酒店入口。


置地廣場在2003年開始進行大型改建工程,為用盡法例所容許的地積比率,包括把商場重新裝修,及增設一家超豪華五星級酒店——置地文華東方酒店;酒店於20059月正式開業。同時亦拆卸置地廣場東翼,重建為約克大廈;並於2007年落成。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的置地廣場

 


置地廣場位於中環畢打街11號,連接皇后大道中、畢打街與德輔道中。


從德輔道中望向置地廣場。 (20116月拍攝)


置地廣場現址由多幢建築物拆卸合併而成,包括:告羅士打行、舊連卡佛行、溫莎行、公主行、公爵行。而告羅士打行,曾設有一家高級酒樓告羅士打酒樓,而告羅士打行的前身則是1867年興建的樓高六層的香港大酒店南座。現在置地廣場和中建大廈的位置前身是顛地洋行,於1867年改建成香港第一間五星級酒店「香港大酒店」。


鄭寶鴻說﹕「於畢打街近皇后大道中的路中心曾有一座大鐘樓,建於1862年,鐘樓具報時及報火警作用,後來因阻塞交通,1913年拆卸,1916年在尖沙嘴文化中心旁重建。


1930年代初,另一座鐘樓建於告羅士打行(現置地廣場位置)的頂樓,因此,昔日這一帶被人稱為大鐘樓。」



雖然置地廣場頂樓的鐘樓早已被拆掉,大鐘樓的名字也漸漸被人遺忘,但現在的置地廣場也安裝了一個相對「小」的時鐘,就在著名品牌Louis Vuitton的轉角位置,下次經過畢打街,不妨看看這個背後原來帶有不少歷史色彩的時鐘。



置地廣場共設有三座辦公室大廈、商場、及一家酒店。建築物於1980年代落成,由在中環擁有多項物業的置地公司興建。




位於置地廣場內的公爵大廈入口。



位於置地廣場內的告羅士打大廈入口。



約克大廈的牌匾。重建後由英國約克公爵揭幕。 (20116月拍攝)


三座辦公室大廈分別為位於北面的告羅士打大廈(43層),及南面的公爵大廈(44層),兩座大廈擁有相同外型。而位於東南角的約克大廈(14層),是由「置地廣場東翼」——一座樓高約只有5層小型辦公室大廈重建而成。


置地廣場底層商場共有5層,是香港著名的名牌集中地。商場大堂可舉行各項宣傳活動,商場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歷山大廈及皇后大道中9號,亦設有地下通道連接中建大廈與香港鐵路中環站。



在置地廣場內的置地文華東方酒店入口。


置地廣場在2003年開始進行大型改建工程,為用盡法例所容許的地積比率,包括把商場重新裝修,及增設一家超豪華五星級酒店——置地文華東方酒店;酒店於20059月正式開業。同時亦拆卸置地廣場東翼,重建為約克大廈;並於2007年落成。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的都爹利街


都爹利街 (Duddell Street) 位於中環,連接皇后大道中,盡頭為石階可步行通往雪廠街。此街是紀念 George Duddell (1821-1887)而得名。他早年參與鴉片販賣,後來加入香港殖民地政府成為政府拍賣官1856年擔任Assessor and Collector of Police and Lighting Rates 1857年7月19日擔任 Collector of Police and Lighting Rates (職位相當於現時差餉物業估價署署長)後來從事土地投機活動,在現時都爹利街附近有不少土地。




中環都爹利街的石階約建於18751889年間。四座煤氣路燈置於石階兩端的欄杆上,是本港僅存的煤氣路燈。最早有這幾枝街燈的紀錄則在1922年,屬「雙燈泡羅車士打款式」(Two-light Rochester Models),是英國Suggs & Co.出產。香港政府曾希望把燈柱送往香港歷史博物館,其後決定保存,由原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開辦的煤氣公司供應煤氣及負責維修。1979815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時煤氣燈由傍晚6時至早上6時亮燈,由自動開關控制。不少電視劇集及電影都在此處取景。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的都爹利街


都爹利街 (Duddell Street) 位於中環,連接皇后大道中,盡頭為石階可步行通往雪廠街。此街是紀念 George Duddell (1821-1887)而得名。他早年參與鴉片販賣,後來加入香港殖民地政府成為政府拍賣官1856年擔任Assessor and Collector of Police and Lighting Rates 1857年7月19日擔任 Collector of Police and Lighting Rates (職位相當於現時差餉物業估價署署長)後來從事土地投機活動,在現時都爹利街附近有不少土地。




中環都爹利街的石階約建於18751889年間。四座煤氣路燈置於石階兩端的欄杆上,是本港僅存的煤氣路燈。最早有這幾枝街燈的紀錄則在1922年,屬「雙燈泡羅車士打款式」(Two-light Rochester Models),是英國Suggs & Co.出產。香港政府曾希望把燈柱送往香港歷史博物館,其後決定保存,由原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開辦的煤氣公司供應煤氣及負責維修。1979815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時煤氣燈由傍晚6時至早上6時亮燈,由自動開關控制。不少電視劇集及電影都在此處取景。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100周年的西營盤香港大學(一)





聳立於般咸道/薄扶林道是香港最長歷史的大學學府香港大學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89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習醫於此。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時任港督盧押(Lord Frederick Lugard)認為英國也應該在香港設立一所大學,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讓英國便於華南地區拓展勢力與鞏固在香港的管治。印度商人麼地爵士(Hormusjee Naorojee Mody)閱報得知港督盧押有意興辦大學,親自前往港督府表示支持興辦計劃並捐出15萬元作為建築費用及3萬元作為組常費用。當時兩廣總督張人駿捐款20萬元和省港工商界亦覺得成立大學有助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能夠踏上自強的道路,於是他們紛紛出錢支持興建香港大學。另一方面,當時太古公司轄下的一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為急欲修補公司形象而出錢支持成立港大。加上英國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的資助下,最終盧押籌得足夠資金籌建大學,於1910316日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主張港大「為中國而立」。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2011年拍攝)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內放置了捐款人麼地的紀念頭像

本部大樓內庭

馮平山樓- 港大博物館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因盧押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如共產主義理念),大學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學的制度,重理工而輕人文,故只設3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1916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





1925-26年省港大罷工後,政府為進一步溝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讓漢文中學畢業生入讀。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於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執教,加上其時又有華人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湧起了一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1939年,理學院成立。1941年因香港淪陷,大學停辦,至1945年復辦。

二戰後隨香港的社會需要陸續設立法學院(1969年)、社會科學學院(1967年)、牙醫學院(1982年)、專業進修學院(1992年)、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2001年)等。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人,是1941年的4倍。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使多數香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也為主權移交中國作準備,便大幅增加大學學位和課程種類。這使港大學生人數倍增,至2008-2009年度學生數目達到21,652名,包括2,068名內地生及國際學生,亦有全港數量最多的研究生。由各學院及研究院開辦的課程數量也多達10萬個。主權移交後,雖數次被校政風波困擾,但大學逐漸由專注於教學過渡為教學和研究並重,並增加和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術交流,猶以醫學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數所實驗室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稱號。


古物古跡辦事處宣報的香港大學古跡有:


1.   薄扶林道144號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 (法定古蹟)




2.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 (法定古蹟)





3.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 (法定古蹟)

4.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法定古蹟)




5.   香港大學明原堂儀禮堂 (一級歷史建築)

6.   香港大學明原堂梅翼 (一級歷史建築)

7.   西營盤般咸道94 號香港大學馮平山樓 (一級歷史建築)

 




興建中的百周年校園,是港大為了應付三三四學制對校園空間的額外需求、紓緩現有校園的用地不足情況而設。新校園主要供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使用。當這些學院遷至新校園後,原有空間會分配給其他學院使用。計劃當中也會包括圖書館、教學及研究實驗室和康樂設施等。同時亦會配合西港島線大學站(現稱為香港大學站)的興建,並在興建過程中保護及活化附近數幢屬於水務署的歷史建築和樹木。

今年是港大成立100周年,所以香港郵政定於2011915日發行一套6枚郵票及郵票小型張。




$1.40 - 本部大樓,左方為金灰匙。

$1.80 - 一九一二年的本部大樓,右為建校籌款賣物會海報。

$2.40 - 一九一九年的學生會大樓和本部大樓,左方為孫中山紀念銅像。

$2.50 - 一九四六年的本部大樓,屋頂於戰時被拆除用作補給燃料,右方為權仗。

$3 - 一九四年代的本部大樓和大學校門,左方為墨水瓶架。

$5 - 從現在的本部大樓長廊看鐘樓,右方為大學紋章。





郵票小型張 - 嵌有一枚$5郵票,展示英國紋章院於一九一三年五月十四日頒發香港大學紋章的特許書。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半山羅便臣道


羅便臣道近中環至半山扶梯系統面向西面。(2011年拍攝)



羅便臣道近中環至半山扶梯系統面向東面。(2011年拍攝)


羅便臣道 (Robinson Road) 以香港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命名(1859-1865)。東面連接馬己仙峽道及花園道,建有多條天橋連接馬己仙峽道、己連拿利及干德道。西面來回主線則與柏道連接,但和柏道連接處以南分支出來的一段西行單向小路仍屬羅便臣道範圍。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也連接着羅便臣道。



舊倫敦傳道會大樓。(古物古跡辦事處照片)


位於住宅羅便臣道80號有一歷史建築物倫敦傳道會大樓由倫敦傳道會於1893年所建,用作傳教士的辦公室及宿舍。1939年起,該建築物改為雅麗氏那打素醫院護士宿舍。1950年,新護士宿舍落成,建築物一直空置。1973年後,倫敦傳道會撤出香港,建築物繼續被丟空,直到2000年,位於大樓旁的那打素醫院遭拆卸並改建為豪宅羅便臣道80號,大樓亦包括在地皮之內,發展商南豐集團於購入後才得知這座建築物已列作為受保護歷史古蹟,不希望它被拆卸,最後南豐只好將物業外牆保留,斥資近3,000萬元將這座古蹟作內部裝修,改作該屋苑的私人會所,主要提供靜態活動,包括宴會廳、美容按摩室、閱讀室及桌球室等。


大樓為一棟三層高新古典主義建築,並揉合意大利式及攝政時期的建築特式。平面為長方形,建築物正面每層皆有列柱拱廊,平頂上裝設數支煙囪,矮牆上有齒狀的裝飾線條。內部則裝設了裝飾用扶手及壁爐,原來的木製樓梯仍然存在。



羅便臣道15號大宅。(2011年拍攝)


羅便臣道15號有一座樓高4層的歐洲式的大宅,由 康年銀行創辦人李星衢於三 十年代興建,為這條街加添一份幽雅。康年銀行由李星衢在1921年創辦,是一家香港的老牌小銀行。1980年代康年銀行因為無力償還一筆數額高達1.6億港元的船務貸款,造成嚴重財務虧損而需要進行大幅撇帳。香港政府遂於19869月宣佈接管康年銀行,以改善其對銀行貸款組合的管理。其後在政府的促成下,康年銀行被林紹良旗下的第一太平集團收購。並與遠東銀行合併為第一太平銀行,最後於2000年被東亞銀行收購並於2002年被併入東亞銀行。唔講都不知香港有這間細銀行。


九龍區的彌敦道最初亦命名為羅便臣道,其後為避免混淆,易名為彌敦道。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半山羅便臣道


羅便臣道近中環至半山扶梯系統面向西面。(2011年拍攝)



羅便臣道近中環至半山扶梯系統面向東面。(2011年拍攝)


羅便臣道 (Robinson Road) 以香港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命名(1859-1865)。東面連接馬己仙峽道及花園道,建有多條天橋連接馬己仙峽道、己連拿利及干德道。西面來回主線則與柏道連接,但和柏道連接處以南分支出來的一段西行單向小路仍屬羅便臣道範圍。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也連接着羅便臣道。



舊倫敦傳道會大樓。(古物古跡辦事處照片)


位於住宅羅便臣道80號有一歷史建築物倫敦傳道會大樓由倫敦傳道會於1893年所建,用作傳教士的辦公室及宿舍。1939年起,該建築物改為雅麗氏那打素醫院護士宿舍。1950年,新護士宿舍落成,建築物一直空置。1973年後,倫敦傳道會撤出香港,建築物繼續被丟空,直到2000年,位於大樓旁的那打素醫院遭拆卸並改建為豪宅羅便臣道80號,大樓亦包括在地皮之內,發展商南豐集團於購入後才得知這座建築物已列作為受保護歷史古蹟,不希望它被拆卸,最後南豐只好將物業外牆保留,斥資近3,000萬元將這座古蹟作內部裝修,改作該屋苑的私人會所,主要提供靜態活動,包括宴會廳、美容按摩室、閱讀室及桌球室等。


大樓為一棟三層高新古典主義建築,並揉合意大利式及攝政時期的建築特式。平面為長方形,建築物正面每層皆有列柱拱廊,平頂上裝設數支煙囪,矮牆上有齒狀的裝飾線條。內部則裝設了裝飾用扶手及壁爐,原來的木製樓梯仍然存在。



羅便臣道15號大宅。(2011年拍攝)


羅便臣道15號有一座樓高4層的歐洲式的大宅,由 康年銀行創辦人李星衢於三 十年代興建,為這條街加添一份幽雅。康年銀行由李星衢在1921年創辦,是一家香港的老牌小銀行。1980年代康年銀行因為無力償還一筆數額高達1.6億港元的船務貸款,造成嚴重財務虧損而需要進行大幅撇帳。香港政府遂於19869月宣佈接管康年銀行,以改善其對銀行貸款組合的管理。其後在政府的促成下,康年銀行被林紹良旗下的第一太平集團收購。並與遠東銀行合併為第一太平銀行,最後於2000年被東亞銀行收購並於2002年被併入東亞銀行。唔講都不知香港有這間細銀行。


九龍區的彌敦道最初亦命名為羅便臣道,其後為避免混淆,易名為彌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