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三): 終審法院和立法會大樓

現時的終審法院,前身是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坐落於中環炮台里。今年隨著立法會搬遷至添馬艦新大樓,終審法院將會改在舊最高法院大樓繼續辦公。



根據記載,早於1842 年時,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授權副總督莊士頓於美利軍營附近的小山崗上興建一座永久官邸及陸上辦事處。最初建於上址的「莊士頓樓」,約於1842 43 年間落成,樓高兩層。莊士頓離港後,政府即租用這座大宅,作為1843年至46 年間總督的臨時官邸(即係當時政府財力不足以出錢建一幢真正的港督府啦!)。一八六零年前後,大樓進行了擴建工程,樓高變為三層,附有地窖和兩座角樓的建築物, 其外形與今日所見的相若。1879 年由當時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購入,命名為「比更士菲樓」,俗稱為「拱北樓」(Beaconsfield),以紀念拱北爵士(Lord Beaconsfield)

1915 年,法國傳道會以港幣三十八萬元購買了這座大樓,並進行改建。工程則於1917 年完成。整座大樓以紅磚及花崗石為主要建材,屬新古典風格,大樓的大事改建,最顯著的改變,是在大樓的西北隅加建了一座有著圓頂的小教堂。名字也更改為「法國傳道會大樓」,大樓背後仍有一個安放聖像的壁龕,見證了大樓曾經改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大樓外牆一磈小石碑上,鐫有這項重大改建工程的最後完工日期為1917 3 17 日。


1941 年香港政府在向日軍投降前,曾一度佔用這座大樓。戰爭結束後,大樓即作為1945 825 日成立的臨時香港政府總部。

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少外國宗教團體撤離香港,法國傳道會也於一九五三年把大樓售予香港政府。此後,大樓曾先後作為教育司署、維多利亞地方法院和香港政府新聞處的辦事處。九七年回歸之後,這座前法國傳道會大樓改建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終審庭,標誌著香港脫離殖民統治的新一頁。



這座樓高三層的新古典風格建築物,主要以紅磚及花崗石建成。二樓和三樓的露天游廊現已封閉,原先成為大樓特色的典雅成對柱橔,亦因而給遮蓋了部份。儘管大樓的內部迭經更改,部份昔日的氣派然存在。質佳工細的木樓梯、穹形屋頂、地下大堂美綸美奐的柱樑,以及天井等,都是值得欣賞的建築特色。大樓所在的斜坡,由花崗石牆鞏固,石牆築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踞臨著美利閱兵場,但部分石牆現己由一道經鞏固和修葺的新護土牆所代替。1989 9 14 日,大樓被列為法定古蹟。






現時的立法會大樓前身是舊最高法院。地點原為填海區。由英聯邦採辦處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和英格里斯貝爾設計。1899年繪畫大樓圖則,1900年開如興建。大樓建造時工人在地盤把數以百計的杉木打進填海材枓與粉沙混合物內。因此,大樓是「浮」在杉樹幹的木排上。為了使地基完全鞏固,地下水必須經常保持固定的水平。有鑑於此,工程人員便裝設地下水回灌系統,在必要時灌注地下水。

大樓在1903年奠基,歷時12年完成。1912115日由港督盧吉爵士宣布正式啟用。日本佔領香港時,大樓成為日本憲兵隊總部。


大樓有新古典主意建築風格,揉合遠東地區的建築特色。建築物佔地2660平方米,樓高三層,以花崗石建成。大樓仿傚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四周布愛奧尼亞式石柱,約17米高。大樓面向皇后像廣場的中央門廊頂上築有三角楣飾。其頂部豎立一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米斯女神像。雕像下面是題字,中文譯公元1910年豎立。三角楣飾包含一扇半圓形窗戶,窗戶頂部雕有英國皇家盾形紋徽。盾徽由英格蘭獅子和蘇格蘭獨角獸護持,頂端飾有皇冠,其下刻有最高統洽者的銘辭:我權天授。象徵憐憫及真理的雕像則倚皇家盾形紋徽兩旁。

大樓正中央築有拱頂,拱頂之下是鼓形座。拱頂上築有頂塔,頂塔上鑲有青銅都鐸皇冠。都鐸皇冠是英王愛德華七世由1902年採用至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於1953年即位。

為配合香港亞熱帶天氣,大櫻地下築有拱廊,一樓有露台,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

1978年地鐵工程引致大樓出現裂痕,大樓因而關閉維修。最高法院遷往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4年最高法院遷往金鐘現址。19846 15日大樓外部列為古蹟。19851030日大樓改為立法局用途。回歸後立法局改為立法會。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三): 終審法院和立法會大樓

現時的終審法院,前身是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坐落於中環炮台里。今年隨著立法會搬遷至添馬艦新大樓,終審法院將會改在舊最高法院大樓繼續辦公。



根據記載,早於1842 年時,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授權副總督莊士頓於美利軍營附近的小山崗上興建一座永久官邸及陸上辦事處。最初建於上址的「莊士頓樓」,約於1842 43 年間落成,樓高兩層。莊士頓離港後,政府即租用這座大宅,作為1843年至46 年間總督的臨時官邸(即係當時政府財力不足以出錢建一幢真正的港督府啦!)。一八六零年前後,大樓進行了擴建工程,樓高變為三層,附有地窖和兩座角樓的建築物, 其外形與今日所見的相若。1879 年由當時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購入,命名為「比更士菲樓」,俗稱為「拱北樓」(Beaconsfield),以紀念拱北爵士(Lord Beaconsfield)

1915 年,法國傳道會以港幣三十八萬元購買了這座大樓,並進行改建。工程則於1917 年完成。整座大樓以紅磚及花崗石為主要建材,屬新古典風格,大樓的大事改建,最顯著的改變,是在大樓的西北隅加建了一座有著圓頂的小教堂。名字也更改為「法國傳道會大樓」,大樓背後仍有一個安放聖像的壁龕,見證了大樓曾經改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大樓外牆一磈小石碑上,鐫有這項重大改建工程的最後完工日期為1917 3 17 日。


1941 年香港政府在向日軍投降前,曾一度佔用這座大樓。戰爭結束後,大樓即作為1945 825 日成立的臨時香港政府總部。

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少外國宗教團體撤離香港,法國傳道會也於一九五三年把大樓售予香港政府。此後,大樓曾先後作為教育司署、維多利亞地方法院和香港政府新聞處的辦事處。九七年回歸之後,這座前法國傳道會大樓改建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終審庭,標誌著香港脫離殖民統治的新一頁。



這座樓高三層的新古典風格建築物,主要以紅磚及花崗石建成。二樓和三樓的露天游廊現已封閉,原先成為大樓特色的典雅成對柱橔,亦因而給遮蓋了部份。儘管大樓的內部迭經更改,部份昔日的氣派然存在。質佳工細的木樓梯、穹形屋頂、地下大堂美綸美奐的柱樑,以及天井等,都是值得欣賞的建築特色。大樓所在的斜坡,由花崗石牆鞏固,石牆築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踞臨著美利閱兵場,但部分石牆現己由一道經鞏固和修葺的新護土牆所代替。1989 9 14 日,大樓被列為法定古蹟。






現時的立法會大樓前身是舊最高法院。地點原為填海區。由英聯邦採辦處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和英格里斯貝爾設計。1899年繪畫大樓圖則,1900年開如興建。大樓建造時工人在地盤把數以百計的杉木打進填海材枓與粉沙混合物內。因此,大樓是「浮」在杉樹幹的木排上。為了使地基完全鞏固,地下水必須經常保持固定的水平。有鑑於此,工程人員便裝設地下水回灌系統,在必要時灌注地下水。

大樓在1903年奠基,歷時12年完成。1912115日由港督盧吉爵士宣布正式啟用。日本佔領香港時,大樓成為日本憲兵隊總部。


大樓有新古典主意建築風格,揉合遠東地區的建築特色。建築物佔地2660平方米,樓高三層,以花崗石建成。大樓仿傚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四周布愛奧尼亞式石柱,約17米高。大樓面向皇后像廣場的中央門廊頂上築有三角楣飾。其頂部豎立一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米斯女神像。雕像下面是題字,中文譯公元1910年豎立。三角楣飾包含一扇半圓形窗戶,窗戶頂部雕有英國皇家盾形紋徽。盾徽由英格蘭獅子和蘇格蘭獨角獸護持,頂端飾有皇冠,其下刻有最高統洽者的銘辭:我權天授。象徵憐憫及真理的雕像則倚皇家盾形紋徽兩旁。

大樓正中央築有拱頂,拱頂之下是鼓形座。拱頂上築有頂塔,頂塔上鑲有青銅都鐸皇冠。都鐸皇冠是英王愛德華七世由1902年採用至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於1953年即位。

為配合香港亞熱帶天氣,大櫻地下築有拱廊,一樓有露台,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

1978年地鐵工程引致大樓出現裂痕,大樓因而關閉維修。最高法院遷往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4年最高法院遷往金鐘現址。19846 15日大樓外部列為古蹟。19851030日大樓改為立法局用途。回歸後立法局改為立法會。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意大利Ivrea嘉年華 (柳燈戰爭)郵票

意大利剛在2011220日發行了Ivrea 歷史嘉年華會郵票。Ivrea 位於意大行都靈省的一個市鎮。Ivrea歷史嘉年華會又稱為柳橙之戰(Battle of oranges)


嘉年華會的來源已無從考証,只知是起源自12世紀,來自平民反對暴政者要求一位女性結婚前先與他洞房。這女性習慣稱為磨房主人的女兒。



郵票,描繪了嘉年華會擲橙的場面。



郵票明信片


嘉年華會在2月舉行。一位女性會選為磨房主人的女兒,名為Mugnaia。她扮演反抗公爵向初結婚女性洞房並砍下他的頭顱。廣場馬車上的人代表公爵的衛兵。而擲橙的人群是反抗份子。擲橙代表古代時發箭和投石。觀眾是不可以參與擲橙。訪客是可以獲邀加入成為「反抗份子」。只要頭戴紅帽便不會被拋擲橙。最初,嘉年華會是擲豆,後來是蘋果,但不知為何到19世紀演變成擲橙,因為阿爾卑斯山山腳沒有出產橙,而要由西西里島輸入。


2010年「橙戰」的片段: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二): 聖公會會督府及聖保羅堂

發展局銳意保育中環,除了政府物業,聖公會亦計劃重建位於中環的建築群,保留4幢歷史建築、興建11至13層高的綜合社區大樓和神職人員宿舍,發展局初步容許聖公會把部分樓面轉移至畢拉山地皮,以減低中環密度,成為首個轉移地積比的文物保育項目。


位於下亞厘道一帶的聖公會建築群約有10幢建築物,其中具161年歷史的會督府、聖保羅堂、前教堂禮賓樓及舊基恩小學分別已經或擬評為一級或三級歷史建築,聖公會計劃全部保留,並清拆其他建築,以興建11至13層高的綜合社區大樓和神職人員宿舍,除了提供社區和醫療服務,亦會設有蓋廣場作社企、集會、展覽等用途。



會督府


會督府建於1884年,屬英國都鐸復興式建築,為戰後位於般含道聖保羅書院的舊址。現為聖公會香港教省辨事處。



聖保羅堂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莫慶堯醫生,生於1923年,是太古首位買辦莫仕揚的曾孫。莫醫生於1939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就讀,獲頒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獎學金。然而由於太平洋戰事爆發,令莫的學業受阻。1947年,莫醫生獲港大頒發戰時學位 - 內外全科醫學士,又獲香港防衛章及輔助醫療服務章,以嘉許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 莫醫生其後負笈英國繼續進修醫科課程,回港後,在政府醫務衛生署擔任署任專科醫生。1953年作私人執業,1993年退休。


1951-52年起,莫醫生擔任港大醫學院名譽內科講師,又曾出任港大校友會副主席及主席,並於2007年成立莫慶堯基 金 教授席 (胸肺內科) 2008年成立「莫慶堯傑出客座教授席」。 莫醫生是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內科醫學院創院院士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2009年香港大學謹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莫慶堯醫生,以表揚他在香港醫學及學術界的貢獻。


另外一提男高音 莫華倫 先生及 陸恭惠 女士是莫氏家族後人。



神學院入口



神學院平面圖



神學院內的聖士堤反小聖堂 (來源: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聖保羅堂入口


今年是聖保羅堂100周年堂慶。1909年,三位華人即林護,黃茂林,李維楨 諸 先生及史超域牧師等,商議在中環組織堂會及禮拜堂。先借得會督府之小禮拜堂舉行主日崇拜。三月後由於人數大增,請霍靜山牧師為工作上之牧師,並與聖保羅書院合作興建一座樓宇,上層為禮拜堂,下層為書院課室。兩年後,19111028舉行新堂開幕典禮。1934年得到何明華會督幫助,港府再給地23百尺,聖堂加長四十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


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聖堂變為憲兵講習所。信徒改在伍廷芳堂聚集,曹思晃牧師被列入憲兵部黑名單,離港赴桂林。直至香港重光後再返回香港服務。




聖公會原計劃興建的大樓高達17至18層,發展局計劃批准把部分重建樓面轉移至畢拉山地皮,作幼稚園和神職人員宿舍等,令下亞厘畢道新建樓宇高度減少5層,「要保留4幢歷史建築,便需在其他建築加建樓面,聖公會在中環的地皮又無(發展)限制,若是私人發展商,已無限量『起盡』,但聖公會不是牟利機構,又有實際需要,所以可考慮轉移新建樓面,令中環密度不會太高」,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指出,畢拉山地皮屬聖公會擁有,不涉及計算地價的問題。


日後發展,建築群將出現一些新建築物。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二): 聖公會會督府及聖保羅堂

發展局銳意保育中環,除了政府物業,聖公會亦計劃重建位於中環的建築群,保留4幢歷史建築、興建11至13層高的綜合社區大樓和神職人員宿舍,發展局初步容許聖公會把部分樓面轉移至畢拉山地皮,以減低中環密度,成為首個轉移地積比的文物保育項目。


位於下亞厘道一帶的聖公會建築群約有10幢建築物,其中具161年歷史的會督府、聖保羅堂、前教堂禮賓樓及舊基恩小學分別已經或擬評為一級或三級歷史建築,聖公會計劃全部保留,並清拆其他建築,以興建11至13層高的綜合社區大樓和神職人員宿舍,除了提供社區和醫療服務,亦會設有蓋廣場作社企、集會、展覽等用途。



會督府


會督府建於1884年,屬英國都鐸復興式建築,為戰後位於般含道聖保羅書院的舊址。現為聖公會香港教省辨事處。



聖保羅堂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莫慶堯醫生,生於1923年,是太古首位買辦莫仕揚的曾孫。莫醫生於1939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就讀,獲頒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獎學金。然而由於太平洋戰事爆發,令莫的學業受阻。1947年,莫醫生獲港大頒發戰時學位 - 內外全科醫學士,又獲香港防衛章及輔助醫療服務章,以嘉許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 莫醫生其後負笈英國繼續進修醫科課程,回港後,在政府醫務衛生署擔任署任專科醫生。1953年作私人執業,1993年退休。


1951-52年起,莫醫生擔任港大醫學院名譽內科講師,又曾出任港大校友會副主席及主席,並於2007年成立莫慶堯基 金 教授席 (胸肺內科) 2008年成立「莫慶堯傑出客座教授席」。 莫醫生是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內科醫學院創院院士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2009年香港大學謹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莫慶堯醫生,以表揚他在香港醫學及學術界的貢獻。


另外一提男高音 莫華倫 先生及 陸恭惠 女士是莫氏家族後人。



神學院入口



神學院平面圖



神學院內的聖士堤反小聖堂 (來源: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聖保羅堂入口


今年是聖保羅堂100周年堂慶。1909年,三位華人即林護,黃茂林,李維楨 諸 先生及史超域牧師等,商議在中環組織堂會及禮拜堂。先借得會督府之小禮拜堂舉行主日崇拜。三月後由於人數大增,請霍靜山牧師為工作上之牧師,並與聖保羅書院合作興建一座樓宇,上層為禮拜堂,下層為書院課室。兩年後,19111028舉行新堂開幕典禮。1934年得到何明華會督幫助,港府再給地23百尺,聖堂加長四十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


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聖堂變為憲兵講習所。信徒改在伍廷芳堂聚集,曹思晃牧師被列入憲兵部黑名單,離港赴桂林。直至香港重光後再返回香港服務。




聖公會原計劃興建的大樓高達17至18層,發展局計劃批准把部分重建樓面轉移至畢拉山地皮,作幼稚園和神職人員宿舍等,令下亞厘畢道新建樓宇高度減少5層,「要保留4幢歷史建築,便需在其他建築加建樓面,聖公會在中環的地皮又無(發展)限制,若是私人發展商,已無限量『起盡』,但聖公會不是牟利機構,又有實際需要,所以可考慮轉移新建樓面,令中環密度不會太高」,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指出,畢拉山地皮屬聖公會擁有,不涉及計算地價的問題。


日後發展,建築群將出現一些新建築物。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一): 中區政府合署

中區政府合署於1950年代分三期興建,有關建築物專門設計作政府部門的辦公室,而有關用途自建築物落成至今一直維持不變。不過,添馬艦的新政府總部大樓建成後,中區政府合署的辦公室便會騰空。


 建築物分三期興建,建築風格各有不同。首先興建的東座於1954年落成東座是一座很優雅的建築物,標誌着從傳統藝術學院式過渡至現代實用建築主義的建築風格。


位於下亞厘畢道的中區政府合署東座


東座入口可見特色的石柱



東座入口上方可見龍頭的浮雕


政府合署東座位於下亞厘畢道的牆上鑲有5張不同年代政府總部的圖片





第二期的中座於1956年落成中座在建築方面最具特色,同時也最具歷史價值。立法局會議廳原本設於中座北面附連的一幢扇形建築內,但該附連建築已於1980年代末拆卸,以進行中座的擴建工程,而擴建部分的設計幾乎與其原來部分的設計完全相同。



政府合署中座行政會議(港英時代稱為行政局)在此開會。



一直以來是其中一個市民示威的地點。所以回歸後加了一個「鳥籠」防衛。



第三期的西座於1959年落成。西座雖為三座建築物之中最大,但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報告卻認為在建築上卻被認為最平平無奇。這座建築物完全以實用為主,重混凝土構架窗格遍布其立面;在該址的中央位置,建築物樓高7層,西端向下面向雪廠街,樓高13層。



三座建築物看來全是由工務司署的政府建築師所興建,實際上是哪位建築師的傑作則難以確定。三座建築物都曾經改建,與原本的設計比較,改動頗大。全部三座建築物都曾於1960年代加建上層樓面,中座曾於1989年在其北面進行大型擴建工程,西座則於1998年在東面加建新的入口大堂。至於建築物內部的布局設計、固定裝置及設備、終飾等,都曾經改動不止一次。這些建築物內保存下來具重要價值的物件已為數不多。


該址本身及其相關歷史很重要,甚或比建築物具有更大的意義。從香港曾經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始,該處便一直與政府息息相關。在1845年的圖則上,該址便已經被標示為政府辦公室;一組較大規模的辦公室於184748年期間在該處興建,並一直使用至有關建築物須拆卸以興建現時的政府合署為止。附近的香港禮賓府和其他歷史建築物(聖約翰座堂和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也為該址增添意義和重要性。


可惜是政府建議把西座拆卸,用來發展商業用途。政府將來在西九區、中環新海濱及灣仔海傍的用地上可興建甲級寫字樓的總面積一定不少,如果拆卸西座,按現時規劃,只會增加提供307千平方呎的寫字樓面積 。相比之下,即使拆卸西座其實對增加寫字樓供應問題幫助不大。反而,政府總部西座跟政府山上其他的建築物作為一個建築群的公共歷史價值卻是無可替代的。以前很多相關的討論由於過分強調西座的建築價值不比中座和東座的高,因而忽略了西座在政府山上的公共歷史價值,那是政府故意混淆視聽的結果。


保存歷史建築物和經濟發展不是一個零和遊戲。在外國有很多例子能成功地保留舊城區而同時發展新興的工商業,而舊城區除了讓市民繼續享用外,也同時發展古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