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你是否天主教徒,歡迎你認識主教座堂的歷史。
政府在一九六一年以特惠地價批出一幅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以興建現時的大坑西,安置受當年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該次批地規定,該公司須在該處興建最少一千六百個單位,出租予低收入的人士居住;此外,又規定該公司在未經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不可出售、轉讓或抵押該幅土地或建於該幅土地上的任何樓宇。其後,該公司興建了一千六百零三個單位,並以低於市值的租金,把有關單位租予低收入的租戶。
有趣的是,向街的其中一坐民泰樓是最後落成,原因是:在一九七七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在大坑西新邨加建一座樓宇,但工程開始不久,地鐵工程便動 工了。為了興建地鐵,當時地鐵公司是收回該座位置的地下使用權以興建鐵路;而地上使用權則仍然是屬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所有,該座新樓的工程因而押後。至地鐵工程完了時,才再交回該公司進一步興建民泰樓,所以該樓是最後落成的。
政府在一九六一年以特惠地價批出一幅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以興建現時的大坑西,安置受當年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該次批地規定,該公司須在該處興建最少一千六百個單位,出租予低收入的人士居住;此外,又規定該公司在未經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不可出售、轉讓或抵押該幅土地或建於該幅土地上的任何樓宇。其後,該公司興建了一千六百零三個單位,並以低於市值的租金,把有關單位租予低收入的租戶。
有趣的是,向街的其中一坐民泰樓是最後落成,原因是:在一九七七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在大坑西新邨加建一座樓宇,但工程開始不久,地鐵工程便動 工了。為了興建地鐵,當時地鐵公司是收回該座位置的地下使用權以興建鐵路;而地上使用權則仍然是屬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所有,該座新樓的工程因而押後。至地鐵工程完了時,才再交回該公司進一步興建民泰樓,所以該樓是最後落成的。
陳日君 主教
二零零八年
(取自公教報)
牛頭角下邨是香港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於1967 - 1969年間興建,同時也是現時全港僅存的未重建前徙置屋邨。牛頭角邨在房屋委員會於1973年成立後,分成牛頭角上邨和牛頭角下邨。下邨原有14幢住宅,分為一區和二區。現時第1-7座已於2004年完成清拆等待於2008年重建,剩下二區的第8-14座,有約8千人居住。預計會於2008至09年後清拆,屆時大部分受影響租戶將會被安置往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或鄰近新屋邨。第8-12座是香港公屋當中,首度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大廈。
位於牛頭角下邨(二區)第10座樓下的興記茶餐廳,於1970年由新會林氏一家創立,至今已有37年歷史。林家為擴展他們的生意,以吸引更多顧客,不惜在茶餐廳門前僭建了鐵皮屋,又在鐵皮屋後面加建帳篷。奇怪的是,有關方面不單沒有向他們提出檢控,更為該茶餐廳帶來了更多顧客。有人指由於二區當年入住的人是因天災而安置的木屋區災民,人品複雜,政府早期也管理較寬鬆,或者隻眼開隻眼閉啦。
牛頭角下邨是少數採用甲級保安的公屋。每幢大廈不設保安員,只在升降機地下大堂設有閉路電視。
當年的公屋,地下店舖都有後門。
由於大廈沒有保安員,互委會以前有住戶義務組成巡邏隧戴地盤頭盔巡樓。現在已經沒有了,頭盔也沾上塵。
人要搬走,學校也是。
邨口的福德廟也要拆。
牛頭角下邨是香港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於1967 - 1969年間興建,同時也是現時全港僅存的未重建前徙置屋邨。牛頭角邨在房屋委員會於1973年成立後,分成牛頭角上邨和牛頭角下邨。下邨原有14幢住宅,分為一區和二區。現時第1-7座已於2004年完成清拆等待於2008年重建,剩下二區的第8-14座,有約8千人居住。預計會於2008至09年後清拆,屆時大部分受影響租戶將會被安置往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或鄰近新屋邨。第8-12座是香港公屋當中,首度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大廈。
位於牛頭角下邨(二區)第10座樓下的興記茶餐廳,於1970年由新會林氏一家創立,至今已有37年歷史。林家為擴展他們的生意,以吸引更多顧客,不惜在茶餐廳門前僭建了鐵皮屋,又在鐵皮屋後面加建帳篷。奇怪的是,有關方面不單沒有向他們提出檢控,更為該茶餐廳帶來了更多顧客。有人指由於二區當年入住的人是因天災而安置的木屋區災民,人品複雜,政府早期也管理較寬鬆,或者隻眼開隻眼閉啦。
牛頭角下邨是少數採用甲級保安的公屋。每幢大廈不設保安員,只在升降機地下大堂設有閉路電視。
當年的公屋,地下店舖都有後門。
由於大廈沒有保安員,互委會以前有住戶義務組成巡邏隧戴地盤頭盔巡樓。現在已經沒有了,頭盔也沾上塵。
人要搬走,學校也是。
邨口的福德廟也要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