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英殖民地時代,駐港英軍於金鐘一帶設立陸軍軍營及海軍基地及船塢。而在域多利軍營旁即今天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毗鄰,正義說9號興建了軍火庫。軍火庫由陸軍管理,後來再轉交海軍繼續管理。一九七九年隨著金鐘軍營的清拆(後來與建香港公園、高等法院及太古廣場等),軍火庫空置後移交給政府,曾是建築署和機電工程署的工場和儲存室,不對外開放。回歸後的一九九九年,亞洲協會向政府提出租用和活化這軍事遺址。經過多年來的修復,市民終於可以了解軍火庫的佈局。
翻新後的軍火庫用作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會址,同時用作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展覽場地。這次修復耗資三億九千萬元(其中約一億元由馬會捐助),是香港近年規模最龐大及得到不少私人贊助的活化計劃。
大堂入口側一塊牆壁掛滿贊助人士及機構姓名的牌匾。活化計劃政府不需支付公帑,只租出古跡土地,是官民合作保育歷史建築的一個成功例子。
GG樓
遺址的兩座軍火庫A及B和軍火工場,分別改為藝術展覽館、劇場和活動室與辦公室;下方鬆有黑色英文字母GG的建築物為亞洲協會的行政樓,其旁新建一座接待館,用作中心正門入口,內有餐廳、商店和訪客中心,天台還闢有一個可以鳥瞰四方的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
復修保留了原有建築物及環保的特色,亦加裝了現代設施以適應新需要。
在舊軍火庫旁邊仍可見到運輸彈藥的路軌。半山馬己仙峽(Magazine Gap)和馬己仙峽道的命名,相信是來自這軍火庫(magazine)。
舊軍火工場
軍火庫A
軍火庫B
軍火庫A和軍火工場建於1863至1868年,而軍火庫B則建於1905至1907年,三幢均為一級歷史建築。另外位於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隔鄰的GG樓,於1940年代末落成,回歸前曾給皇家香港警察政治部使用,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亞洲協會在修復期間掘出四尊大炮和四塊刻有海軍標誌和「1910」的界石。軍火工場外現時擺放了四支海軍設施的界石,高度看似較灣仔皇后大道東前海軍醫院的界石為大。同樣刻有一個船錨標誌。
現時要參觀這個地方,需付三十元(學生免費)同時參觀佛教藝術展覽。這安排可確保場地避免淪為拍攝婚紗照及學生畢業照的地方。
翻新後的軍火庫用作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會址,同時用作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展覽場地。這次修復耗資三億九千萬元(其中約一億元由馬會捐助),是香港近年規模最龐大及得到不少私人贊助的活化計劃。
大堂入口側一塊牆壁掛滿贊助人士及機構姓名的牌匾。活化計劃政府不需支付公帑,只租出古跡土地,是官民合作保育歷史建築的一個成功例子。
GG樓
遺址的兩座軍火庫A及B和軍火工場,分別改為藝術展覽館、劇場和活動室與辦公室;下方鬆有黑色英文字母GG的建築物為亞洲協會的行政樓,其旁新建一座接待館,用作中心正門入口,內有餐廳、商店和訪客中心,天台還闢有一個可以鳥瞰四方的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
復修保留了原有建築物及環保的特色,亦加裝了現代設施以適應新需要。
在舊軍火庫旁邊仍可見到運輸彈藥的路軌。半山馬己仙峽(Magazine Gap)和馬己仙峽道的命名,相信是來自這軍火庫(magazine)。
舊軍火工場
軍火庫A
軍火庫B
軍火庫A和軍火工場建於1863至1868年,而軍火庫B則建於1905至1907年,三幢均為一級歷史建築。另外位於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隔鄰的GG樓,於1940年代末落成,回歸前曾給皇家香港警察政治部使用,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亞洲協會在修復期間掘出四尊大炮和四塊刻有海軍標誌和「1910」的界石。軍火工場外現時擺放了四支海軍設施的界石,高度看似較灣仔皇后大道東前海軍醫院的界石為大。同樣刻有一個船錨標誌。
現時要參觀這個地方,需付三十元(學生免費)同時參觀佛教藝術展覽。這安排可確保場地避免淪為拍攝婚紗照及學生畢業照的地方。
香港仍有不少荒廢的軍事設施及二戰遺址,如能加以保育及活化,相信對推廣香港歷史有一定幫助。其中一個便是沙頭角邊境禁區剛剛開放後,市民可以接觸到的二次大戰日軍軍事遺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