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 (Hennessy Road) 又譯軒尼斯道及軒尼士道,是一條貫通灣仔區的主要街道,東與怡和街相連,西與金鐘道相接,自軍器廠街起至崇光百貨公司對出止。


 


軒尼詩道是為紀念第八任港督軒尼斯爵士John Pope Hennessy, K.C.G.M.(任期:1877-1883)對華人社會所作的貢獻而命名的,但許多英國人認為他是最不受歡迎的港督。兩件事可見一班:1. 當時大會堂內有博物館和圖書館,大會堂向來由英國商人管理及捐助若干經費,因此華人不得進入。軒尼詩反對歧視華人,主張讓華人分享大會堂設施,觀點與英商大相逕庭。2. 批准保良局成立。這是華人社會一件大事。


 


直到1929年灣仔區內填海工程竣工後才將此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距離他離任已經46年。


軒尼詩道大佛口的樓宇,時間大約是1960年代初。後來在1968年重建成施保險大廈




軒尼詩道大佛口的先施保險大廈。 (20116月拍攝)




灣仔警察總部外的軒尼詩道及灣仔區標誌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向東面望向循道衛理大廈與循道衛理香港堂。 (2011年拍攝) 1936217日政府按1875年婚姻註冊則例批准該教堂舉行婚禮事宜。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於1949915日開辦,當時只是一座兩層高的樓房,有12個課室,一個木工室,一個家政室和一個尚算合標準的禮堂。學生多是電車、電話和英美煙草公司工人的子弟。由於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正待復甦,當時的勞工家庭,生活相當清苦,部分學生除上學外,課餘更要幹粗活,幫助家計,因此學生程度較為參差。


 


教育署除了將校舍分成上、下午部招收學生外,又撥給羅富國師資學院校友會,籌辦夜間小學,專門收錄超齡失學青少年入讀,這間夜校自1950年至校舍重建才停辦。


 


1960年代初,收生範圍逐漸擴大,學生來自不同階層,因此校方亦逐步將技術科目節數比重減輕,使與一般小學課程相近。後期由於入讀人數日多,校舍不夠用,教育部門決定重建校舍。19627月至19639月期間,全校學生借讀於皇后大道東的呂祺小學(現呂祺教育中心),以方便施工。1963925日新校落成啟用,計有課室30間,另設操場及特別室,全部符合標準校舍要求。


 


由於學校位處鬧市,屢受噪音困擾,歷任校長不斷向有關部門反映,校舍兩翼課室得以先後裝置雙重隔聲玻璃及冷氣機,學習環境得以改善。19985月,本校再推行擴建校舍新翼工程,二樓為教員休息室及輔導室,三、四樓為上、下午校教員室,五樓為圖書館,至於舊翼部分課室則改為學生活動室、接見室及電腦室。


 


 




軒尼詩道救世軍施食廠(現在的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後加附註:

位於灣仔的官小名校軒尼詩道官立上午及下午小學 ,是現時全港唯一仍未推行全日制的官小,學校去年獲教育局分配銅鑼灣東院道三號,即現時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暫借校舍,作為推行全日制的永久校舍。為了公平起見,兩所學校罕有地於2011930(星期五)舉行「學校轉全日制新校 址分配抽籤」,並有教育局官員和廉政公署人員出席和監察,被「抽中」的軒尼詩道官立下午校,將按原定計畫,於2015年遷往東院道新校址。





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交界加德士油站外向東望向銅鑼灣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與菲林明道交界向東望向銅鑼灣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199-203號與菲林明道交界的東華大廈位置,曾有東華三院興辦的女子學校。在1931年由東華三院主席顏成坤(亦是中巴的創辦人)發起為女孩提供教育,在建築物4樓開辦提供50個學位的東華三院總理女子義學,經費由各總理負責。




軒尼詩道駱克道市政大廈。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向西望向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交界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與馬師道交界的同德押。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與馬師道交界的同德押(1930年)。




軒尼詩道與杜老誌道交界向東望向銅鑼灣。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與天樂里交界向西望 (2011年拍攝)



軒尼詩道向東望向堅拿道行車天橋。 (2011年拍攝) 





1920年大約近現在利園山道的軒尼詩道。由於灣仔仍未填海,仍可遠望左上方東角,即現時位於百德新街和記利佐治街一帶的怡和洋行貨倉和煉糖廠


 



1953年軒尼詩道望向利園山道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