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寧堂位於中區堅尼地道22號A,星期日有四次英文祟拜及一次菲語祟拜。 理雅各牧師。
佑寧堂由占士力格博士(Rev Dr James Legger,一般譯理雅各)建於1845 年,原址在1845 年位於威靈頓街。當時早上各有一次中文及英文祟拜。理雅各由1844至1867年及1870-1873年任佑寧堂牧師。佑寧堂初名愉寧堂 (Union Chapel),「Union」有追求合一的精神,其一是聯繫不同教派的信徒;其二是聯合華人與西人一同參與基督教的宗教活動。由於倫敦會的非國教背景,故此取用「Chapel」以別於國教教會的「Church」,直到理雅各離港及國教派與非國教派對立緩和,才更名「Union Church」。1862年華人會眾自理會務並成立「英華書院公會」(道濟會堂的前身,日後再轉變為中華基督教會)。
教堂在1865 年遷至士丹頓街,近荷李活道及擺花街。理雅各在1873年返回英國,成為牛津大學第一位漢學教授。倫敦會派馬里斯(D.B. Morris)接任教牧工作,惟不足3年亦因與會眾交惡而辭職收場。剛好理雅各回港編輯《中國經籍》,再次執掌愉寧堂教務,直到1873年他著譯全套的《中國經籍》全部出版後再次離港返英,由英軍隨軍牧師林安(James Lamont)義務主理會務。林安於1879年隨軍事調動離港,倫敦會同意由其省、港兩地的資深傳教士勘約翰(John Chalmers)兼理堂務1年,結果做了16個月於1881年才找到柯理輝(John Colville)接任。但柯輝理在任期間信眾流失嚴重,到1884年8月31日他離任後,經濟拮据的愉寧堂已無餘款聘請牧師維持宗教活動。幸好歐德理(Ernest John Eitel)於1884年11月以義務身份重新籌劃愉寧堂的宗教活動。1886年華人自立後成立道濟會堂並遷離愉寧堂。
1891 年再移至堅尼地道。新教堂沿用拆卸自舊建築物的建材,日佔時期教堂一度關閉。當時教堂曾遭損毀,傳聞日軍將教堂天花的木材拆去興建政府大樓。
戰後信眾重建教堂。現時的信友禮堂在1949年落成,用作祟拜之用直至聖所在1955年落成。教育副樓在1970年落成,1977年以理雅各命名。香港佑寧堂於1994 年慶祝150 週年紀念。古物諮詢委員會把聖所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請問你是怎樣放banner?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9/30/2011 08:30:09]先預備你要用的Banner 相片(可用photoshop 修整)。按「我的設定」→「進階設定」→「自訂標題背景」放你的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