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沙田圍村及沙田圍路
在沙田沙角邨對面是沙田圍村 (Sha Tin Wai Village),不過已不見任何圍牆護村。清朝順治初年(約公元1644年前後)當時有三姓人士,分別為謝、李及曾姓由內地南移,至「瀝源」後,各自擇地而居,曾姓定居「新塘」,而謝、李二姓則建村於「沙田」。
及後,李氏再遷「牛皮沙」發展,致使該村成為單姓的「謝屋」村。謝氏祖源江西省,後遷至廣東省興寧縣,至清初移居現址,自「沙田」建村至今已歷十三代,前後共計三百三十多年。因該村面對沙田海,且昔日時有海盜出沒,故於村之四週建圍防賊,故該村名為「沙田圍」。
隨著人口繁衍,謝氏後人再分支到「圓洲角」建立「謝屋」,以及分支往「灰窰下」。嗣後,先後有姓鄭、羅及黃等客籍人士搬至該村定居,但為數極少,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空間乃不夠用,加上海盜作亂之時已過,因此,用來防禦盜賊的圍牆,終因該村發展所需而被拆毀了。村民向以務農及從事捕魚為主要經濟活動,亦有養豬及家禽以作自用的。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沙田小瀝源
沙田「小瀝源」 (Siu Lek Yuen) 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蔡氏原居深圳蔡屋圍,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至1620年)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該村為一雜姓村落,共五姓,除有廿三世的蔡氏外,還有後期搬至的吳及楊姓人家,最後才來定居的還有鄒、黃二姓,可能是雜姓的關係,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漸漸形成為較大的村落。
該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上下流過,所以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但該區前稱「瀝源洞」,而「洞」所指之範圍較廣較大,而「村」之定義較為細小,是故以「小瀝源」作為該村之名。
該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上下流過,所以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但該區前稱「瀝源洞」,而「洞」所指之範圍較廣較大,而「村」之定義較為細小,是故以「小瀝源」作為該村之名。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香港現時沒有由教會營辦的大學,不過中文大學因著其中一間書院是崇基學院,成為一所有基督教教會參與營運的大學。鑑於1950年代初期香港社會對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學院於1951年由香港基督教教會代表所創辦,並於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註冊成立。學院創辦之初,借用聖約翰座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租賃堅道房舍及下亞厘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
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共計10英畝,並於其增建「馬料水」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崇基學院於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學院更購買鄰近土地,作為運動場及新增校舍之用。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組成中文專上學生協會,推動成立一所「中文大學」。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崇基遂成為三成員學院之一。

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共計10英畝,並於其增建「馬料水」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崇基學院於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學院更購買鄰近土地,作為運動場及新增校舍之用。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組成中文專上學生協會,推動成立一所「中文大學」。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崇基遂成為三成員學院之一。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中文大學校史/檔案館
沿大埔公路大埔滘再向沙田走,便會到達馬料水段,亦即中文大學所在地。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於1963年。學校採取書院制,書院制是中大特色,先在創校時將私立的新亞書院、聯合書院組成大學,後來隨著熱心人士的捐款,相繼成立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近年不少有數十年歷史的中、小學紛紛在校內成立校史室,以保存一些學校檔案文物。有悠久歷史的中大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亦已經在校內分別成立校史/檔案館。
近年不少有數十年歷史的中、小學紛紛在校內成立校史室,以保存一些學校檔案文物。有悠久歷史的中大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亦已經在校內分別成立校史/檔案館。
新亞校史館設於新亞書院誠明館地下,以文字、圖片及珍貴文物展示新亞書院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校史館於2013年12月16日起正式開放,免費參觀。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大埔松仔園與怒水橋洪流肇禍記
大埔公路大埔滘段十四咪半附近是松仔園。它的名字原來據網上維基陌科表示早於1920年代在這裏進行植樹,主要為馬尾松,所以稱為松仔園。松仔園鄰近九廣鐵路大埔滘站及大埔公路 ,交通方便,而且兩邊山峰綠樹成蔭,中央連綿數公里長的河溪水澗,當年闊約15米,可供行山漫步、野餐、游泳等活動,成為早年郊遊的熱門地點。該處早年又稱猛鬼橋,據香港大公報1949年6月7日第4版的一宗交通事故所載,當時該處已被稱為猛鬼橋,但何時有此稱號則無法考究。